第8章 那些往事(1 / 2)

小學的趣事兒特別多,比如有個同學的爸爸名字叫“小龍”。村子裏每死了人,老規矩就會請戲班子來唱一場戲,表示對死者的紀念。死了人唱戲的習俗持續了不知道多少年,後來年輕人愛看戲的越來越少,後來改成了放電影。

那時候,村子裏隻要死了人,就可以看一場電影。小孩子們什麼都不知道,隻要知道村子裏死了人,很多人就高興的手舞足蹈,幾個人一起約好晚上一起看電影。

有一次,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叫《李小龍傳奇》,後來隻要我們提到“李小龍”的名字,那個同學就找我們麻煩,說我們說了他爹的名字。

小時候對爸爸的名字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自己父母的“小名”。一個村子裏的人都知道誰的家長有什麼小名,在學校隻要一說,兩個學生就會幹架。

我和一位同學打了一架,就是因為對方調侃了我爸爸的名字。我爸爸的名字叫“金山”,比較特殊的名字常常成了關係不好的同學調侃的對象。

大家都知道“神筆馬良”故事,當初大官讓馬良畫了一座金山。每當我們一鬧別扭,這幫家夥們就開始講“神筆馬良”的故事。

還有一名同學,那人長得很黑,有人叫他“黑鍋底”,這個名字他非常忌諱,每次別人一喊,就上去幹架,反應特別激烈。後來我才知道,他爹的名字叫“黑鍋”。鄉親們都是這麼稱呼小名兒,具體他爸爸叫什麼“大名”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大人們不在乎叫小名,就是孩子們比較敏感,很多人打架都是因為說了父母的名字。尤其父母名字比較奇怪的,孩子在學校一直會受人調侃。

不僅僅是父母一代影響了孩子們的交際,甚至在個別人中,受到爺爺一代的影響。我有一位同學,他常常說起他爺爺當年是被餓死的。當初給某位同學的爺爺幹活兒,就拿走了對方家裏一些菜葉子,還被追了回來。他還告訴我們,那個人的爺爺是地主,當初專門欺男霸女,然後對我說:“你小爺爺當年也被他爺爺欺負過。”

“啊?我怎麼不知道?”

“那時候還沒有你呢,你怎麼會知道的?”

“你怎麼知道的呢?”

“聽我爺爺說的。”

“你爺爺不是被餓死了嗎?那時候也沒有你,你怎麼能聽你爺爺說的呢?”

“沒有,但是有了我爸爸。”

“是真的嗎?”

“絕對是真的。”

……

這小子常常給我們講解放前的故事,故事講完我們這幫貧農出身的孩子都和那小子成為了對立。盡管孩子們大多數早已不在乎家庭出身,畢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隔了整整一代人。我們班那兩位同學在一起關係就沒搞好過,常常動不動就動手打架了。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們當地還流行拜年磕頭。大年初一,必須給長輩磕頭,早晨起來,一家人就得挨家挨戶的串門,給輩份大的人磕頭。一般情況下,對方家裏隻要有父母,不管他的輩份多大,也輪不到給他磕頭。

當他父母沒了,才有人給他磕頭。村子裏老理兒特別多,還有的村子組織的更加規範,把整個家族都叫出來。一個村子往往某個姓氏都曾經是一家的,他們要全體參拜自己的家譜。

列祖列宗的名單都寫在家譜上,輩兒最大的人先拜家譜,磕頭後站在家譜旁邊,比他們小一輩兒的人,麵向他們和家譜同時磕頭。這一輩兒的人磕頭後,再站在家譜的旁邊,下麵的人再依次進行磕頭。

磕頭還是很有講究的,不是亂磕的,如果不分輩份的話,就會亂了規矩。很多人年齡比較大了,輩份兒卻很小,也得給一些輩兒大的小孩子磕頭。我們家在“夏家”屬於很小的輩份兒,父母從年輕開始,就走街串巷給大輩兒磕頭,一直走了大半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