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公聞言,神色一黯,他是宮裏的老人了,比誰都清楚龔懷明這句話中的淒涼和絕望,他幽幽的歎了口氣,不知該從何處安慰龔懷明。
龔懷明攙扶著李公公進了房間,扶著他重新躺在床上,拉過薄被,蓋在他的身上,又把藥碗端過來,服侍著李公公喝下藥後,這才從房間中退了出來。
重新回到柴房,龔懷明也無心劈柴了,坐在木墩上,回想著過去三個多月發生的一切。
嚴格說起來,龔懷明也是皇室一脈,他的祖上是大龔王朝的開國皇帝龔天佑。隻是龔天佑一生妻妾無數,光兒子就生了二十多個,女兒也有一大幫。為了防止皇室成員太多,增加國庫負擔,龔天佑在位的時候,立下了規矩,從他開始往下數第四代,也就是重孫輩兒,除了繼承皇位的一脈之外,其他的皇室成員一概列為皇室旁係支脈,宗人府不再主動備案,國家也不再提供任何奉養,必須自己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
後來龔天佑禪位,他製定的這條規矩順理成章的成了一條祖訓,每一位皇帝都以龔天佑馬首是瞻,在位的時候,都會做出類似的規定。這條製度極大的減少了皇室成員的數量,減輕了國庫負擔,備受大龔王朝臣民們的讚許。
龔懷明就生在這樣一個被排斥在宗人府之外的皇室支脈中,雖說有皇家血統,但是跟普通的老百姓沒有任何的差別,他的祖上自從失去了皇家嫡係身份之後,就從都城搬了出去,四處尋找生計,數百年來,遷來遷去,最後搬到了一個距離都城千餘裏之外的小山溝中,那裏民風淳樸,山清水秀,與世隔絕,隻要勤勞一點,無論是上山打獵,還是開墾梯田,都足以養活自己。
龔懷明所在的這一脈就這樣傳了下來,一晃一百多年過去,一切都風平浪靜,沒有什麼波瀾。孰料天有不測風雲,在龔懷明三歲那年,天下大旱,就連龔懷明一家所在的小山溝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情。這場旱情足足持續了兩年多時間,他家的存糧耗盡,山上也沒有什麼獵物可打了,全家都開始餓肚子。
為了能夠活下去,龔懷明的父母商量過之後,決定到都城認親。龔天佑當初一共立了兩條規矩,除了不再由國家奉養那些血脈淡薄的子孫之外,同時為了顯示自己的恩澤,還規定這些子孫們隻要在宗人府每年登記報到,每報到一次,就可以領米糧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糧食。
這點糧食在豐收之年,算不了什麼,但是在大災之年,卻顯得彌足珍貴。龔懷明父母實在是無招可想了,隻能把主意打在這個宛若嗟來之食的恩賜上。
龔懷明的父母帶著龔懷明,一路乞討,跋山涉水,最後趕到了都城,此時他們一家三口不比叫花子強多少,他們費了不少周折,才進了宗人府的大門。宗人府在查驗過他們的身份之後,很爽快的給了他們兩袋糧食,不過這兩袋糧食除了摻了不少沙子之外,分量也嚴重不足,別說一百十二斤了,就連一百斤都沒有。
就靠著這點摻了沙子的糧食,龔懷明一家三口硬挺過了持續了整整三年的旱災。
PS:新書上傳頭一個月,每天三更,每章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