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到都城認親領糧食隻是一個小插曲,誰也沒想到這個小插曲卻成了改變龔懷明一生命運的導火索。
在幾個月前,龔懷明家突然闖進來幾個自稱是從都城過來的皇差,這些人錦衣怒馬,為首的是一名宦官,手捧聖旨,讓龔懷明跟他們前往都城。龔懷明父母有心不讓自己的兒子跟著他們走,但是他們隻是一群普通人,根本沒有辦法和這些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差相抗衡,無奈之下,隻能妥協。
那些皇差不讓龔懷明的父母跟著他們一起走,龔懷明的父母千般不舍,萬般不願,最後還是胳膊拗不過大腿,眼睜睜的看著皇差帶著龔懷明揚長而去。
到了都城之後,當朝宰相代表大龔王朝皇室、滿朝文武向他宣布老皇帝賓天,駕崩之前,留下傳位詔,決定立他為皇帝,由他來繼承皇位,管理大龔王朝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龔懷明從來沒有見過什麼大世麵,他的活動範圍除了自己那個小山村之外,最遠也就是到過三十多裏外的鎮上,可以說龔懷明的見識非常的淺薄,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也覺得宰相說的話無比的荒誕不經,大龔王朝皇帝以及文武百官是不是出現了集體神誌不清,怎麼會讓他做皇帝。
皇室有多少成員,龔懷明並不清楚,但是老皇帝有好幾個兒子,而且在世的時候,還立了四子為太子,就算是老皇帝不喜歡太子,還有大把的兒子供他選擇,由他們當中的某一個來繼承他的皇位。
就算是退一萬步講,老皇帝的兒子們全都忤逆不孝,不討老皇帝的歡心,老皇帝不想立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當皇帝,那他還有一奶同胞的兄弟,還有一大堆的侄子等著當皇帝?不管是怎麼輪,也輪不到他龔懷明這個已經從皇室嫡脈中刪去了幾百年的人來繼承皇位。說句大白話,龔懷明和老皇帝是一個祖宗不假,兩人卻是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由他來繼承皇位,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直覺告訴龔懷明,一旦他登上皇位,就是往火坑裏麵跳,但是不管他如何解釋,如何對皇室以及滿朝文武的決定提出質疑,都沒有辦法改變文武百官的決定。他在皇宮之中舉目無親,無依無靠,而且他隻有十六歲,雖說年輕力壯,腦子還算聰明,卻是沒有辦法跟滿朝文武的力量相抗衡的,在他們的一口咬定之下,在他們的操辦之下,龔懷明還是稀裏糊塗的被大臣們的義正嚴詞的說辭弄暈了腦袋,之後又糊裏糊塗的舉行了登基大典,正式成為了大龔王朝的皇帝。
與此同時,還有幾位忠於老皇帝的大臣,根據老皇帝的遺詔,被立為顧命大臣,輔佐龔懷明治理國家。
既然當了皇帝,少不更事的龔懷明就認了命,決定好好的做一名好皇帝,他跟著大臣們學習朝廷法紀,學習如何處理軍政要事,學習如何管理國庫,維持國庫的收支平衡……
自從登基之後,龔懷明廢寢忘食,每天隻睡兩個時辰,剩下的時間,除了必要的用膳、如廁等事情之外,剩下的都用在了學習上。龔懷明是一個肯用心,也能夠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人,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進入了狀態之中。
眨眼之間,三個月時間過去,細心的龔懷明發現了很多讓他疑惑的事情。
他名為皇帝,但是卻沒有任何的實權,無論做出什麼決定,都需要經過文武大臣們的討論,哪怕是從國庫中拿一兩銀子出來,他也沒有那個權力。
在朝政上,如果他的意見跟大臣們相左的情況下,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那麼大臣們就會沉默以對,拒不執行。這一點,還可以讓龔懷明接受,畢竟他倉促為帝,沒有任何的治國經驗,文武百官輔佐,理所應當。
讓龔懷明心生疑竇的是其他方麵,比方說在內宮之中,服侍他的都是一些宦官,一個母的都沒有,別說嬪妃了,就連年老色衰的宮娥都沒有一個。在他周圍百步之內,甚至都沒有一個雌性動物出現過。此外占地千餘畝的皇宮,能夠讓他自由活動的地方,連一百畝都不到,剩下的地方,全都是禁區,一旦他想踏足,他身邊的宦官、大內侍衛就會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