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後,太和殿舉行了洪熙元年的第一次朝會,李雲天與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禦史一同上朝,站在了左側文官隊列的中部。
監察禦史品級雖低,但由於職責重大,與六科給事中一樣是大明的言官,故而在太和殿占有一席之地,足見皇上對言官的重視。
洪熙帝登基後,派遣了大量監察禦史去地方巡察地方官員,再加上一些監察禦史在太和殿外值守,故而算上在殿內值守的人,到場的監察禦史並不多一共才二十多個而已。
除了派遣監察禦史巡察地方外,洪熙帝還進行了多項行政改革措施,例如:削汰冗官,京城各大部院可有可無的官職被撤銷;年過七十的官員被奉命退隱;失職的官員被降職,有突出才幹的官員升任更重要的職務。
為了監察百官的言行風紀,同時也是鼓勵進諫,洪熙帝特意刻製了印有“繩愆糾繆”的小銀印,先授予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和金幼孜,後來又授予了戶部尚書夏原吉,可以憑印直接向洪熙帝進諫,以及揭露百官的貪汙腐化。
在李雲天看來,此舉是洪熙帝為了加強內閣的權威,給予楊士奇、楊榮和金幼孜督察百官的權力,後來為了安撫京城各大部院這才又給夏原吉授印。
永樂帝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導致國庫空虛,民生疾苦,洪熙帝故而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減免賦稅,賑濟災民,鼓勵農耕,使得大明進入了平穩發展的時期。
另外,洪熙帝還終止了耗費頗巨的寶船下西洋;取消了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用一種公平的交易製度來活得那樣物品;停止了在雲南和安南的珠寶采辦;下詔讓交不起賦稅逃亡者返回故裏,免除他們所欠的賦稅,並且回歸後免除兩年賦稅和勞役。
永樂後期,大明頻繁發生百姓逃往的事件,正是由賦稅和皇家的各種征用引發,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國家喪失了不菲的收入。
永樂帝在外征戰期間由洪熙帝負責監國,這使得洪熙帝對國家的狀況一清二楚,故而登基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來鞏固國本,發展民生,為大明的中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足見其治理國家的才華。
等待洪熙帝駕臨的時候,李雲天敏銳地感覺太和殿內的氣息有些壓抑,隱隱約約預感到今天會有大事發生,忍不住抬頭望了一眼立在隊列前方的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堂官。
內閣與六部之間的爭鬥已經越演越烈,雙方的矛盾涉及權力之爭已經不可調和,年前的時候雙方還比較克製,隻是在朝堂之上爭吵不休。
而經過新年假期的醞釀後,內閣和六部的較量絕對會變得更加激烈,難保會開始相互傾軋,攻訐對方陣營中的官員。
李雲天在人群中掃視了一眼,他現在還不知道等下哪個倒黴蛋要被人圍攻,現在所能做的就是靜觀其變,冷眼旁觀。
“皇上駕到!”隨著禮儀官的一聲高喝,大殿內小聲議論著的文武百官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都躬身,迎接洪熙帝上朝。
“諸位愛卿,今日朝會之前,朕有詔要下!”等大殿內眾臣叩拜完畢後,在龍椅上就座的洪熙帝神情威嚴地環視了一眼眾人,沉聲說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建文諸臣,若方孝孺、齊泰、黃子澄輩,皆忠臣,已蒙顯戮,詔從寬典。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欽此!”
高台上,一名早已經準備好聖旨的內侍官快步走到洪熙帝的左前方,打開聖旨抑揚頓挫地宣讀。
太和殿上寂靜無聲,無論文臣還是勳貴,乃至皇族,都被洪熙帝的這道聖旨給驚呆了,誰也沒有想到洪熙帝竟然會給輩永樂帝定為奸臣的方孝孺等人平反。
靖難之時,永樂帝殺人無數,罰奴無數,方孝孺、齊泰和黃子澄等人輩定為奸臣,此事已然板上釘釘,應該斷無更改之理。
誰能料到昔日那個看起來那個膽怯懦弱的太子,如今竟有如此大魄力,繼位不到半年就平反了建文時期獲罪的舊臣,赦免了其親屬。
值得一提的是,聖旨裏“家屬籍在官者”,並不是指在朝廷為官,而是指那些被罰為官奴官婢的人,使得他們成為良民。
李雲天身為洪熙帝信賴的庶吉士,時常被招至身邊擬寫聖旨和諭令,自然清楚洪熙帝早有平反建文舊臣的念頭。
昔日,永樂帝為了登基不得不殺了那些死忠於建文帝的朝臣,由此以來也使得天下的讀書人寒心,心中對永樂帝產生了不小的芥蒂。
說到底,那些忠於建文帝的朝臣忠於的不是建文帝個人,而是大明的正統,也就是大明的皇權,永樂帝當然清楚這一點,不過事關大明江山,他肯定不能對那些大臣手軟。
如今,建文帝不知所蹤,又沒有子嗣,而洪熙帝已然成為了大明的正統,也不用擔心建文帝回來跟自己爭皇位。
說到底,建文帝沒有遵從洪武帝的遺詔執意削藩,這才導致了永樂帝的靖難,深究起來永樂帝靖難也並非沒有法理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