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加銜與實職(1 / 3)

七月下旬,洪熙帝的大喪結束,在宣德帝主持的第一次朝會上,楊士奇被晉升為少保,楊榮和金幼孜為太子少保。

這可謂是一個曆史性的變革,不僅使得內閣大學士通過加銜再度提升了品階,而且內閣首輔楊士奇由於少保的加銜,在品階上已經超過了那些加銜低於少保的六部尚書。

洪熙帝時,為了提高內閣的地位,給正五品的內閣大學士都進行了加銜,以提高其官階。

於是,楊士奇兼禮部左侍郎,楊榮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戶部右侍郎,官階從正五品躍升為正三品。

有一點必須要明確的是,大學士“兼”的尚書、侍郎等職務為虛職,隻是一個加官而已,用來提高本身的品級,並不處理所加官職部院的事務。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內閣是一套機構,內閣閣員在文淵閣當值,擁有著大明政務的議政權。

而府六部是另外一套機構,尚書、侍郎和都督在各大部院衙門當值,擁有著大明政務的行政權。

雙方是兩套平行的係統,互不統屬,各司其職。

先不說有人要是同時在這兩個機構擔任要職的話會分身乏術,如果相互間可以進行兼任的話,那麼也沒有必要設立內閣了,直接讓六部尚書來充當內閣閣員的角色皆可。

可如此一來,議政權和行政權還是都落在了六部的手裏,使得六部權力過大,容易滋生腐敗,尾大不掉,故而皇帝要進行分權。

必須要先說明的是,禮部尚書的情況有些特殊,另當別論。

因此,內閣和六部的關係就很好理解了,既相輔相成,又相互製約。

至於後來為何內閣時常會淩駕於六部之上,要想弄清楚這裏麵的關係,還要從內閣的特殊性質來說起。

內閣成立之初隻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內閣的閣員並不一定要在五府六部裏做過事情,例如楊榮和楊士奇,就從未在六部裏擔任過職務,而是以翰林的身份直接入閣。

後來,由於內閣權勢日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規定隻有翰林出身的侍郎、尚書才有資格入閣,這就使得內閣和六部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了起來。

而一旦六部的侍郎、尚書入閣後,那麼他們將從六部離職,不再擔任六部中的職務,會有新的尚書或者侍郎來取代他們,不過他們在六部的職務通常成為一種表示榮耀的加官。

例如,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書許讚在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後,吏部尚書一職由熊浹接任,這意味著許讚不再是吏部的人。

入閣後,許讚的身份是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由此一來,大明看上去就有兩個吏部尚書,但由於許讚是大學士,故而他的吏部尚書隻是一種加官,並不能幹涉吏部的部務,吏部的部務由熊浹主管。

進入內閣後,許讚手中的權力大減,這使得他不由得哀歎,“何奪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故而,許讚在嘉靖二十四年就引職乞休,並且忤逆了嘉靖帝讓他留任的旨意,落職閑住,足見其在擔任吏部尚書和大學士時權力待遇的巨大反差。

通常來說,吏部尚書位於六部尚書之首,號稱“天官”,故而吏部尚書一般不入內閣,以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以次之的吏部的侍郎入閣。

因此,像許讚從吏部尚書的位子上入閣其實已經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現象。

而那些掛著吏部尚書頭銜的大學士,基本上都沒有在吏部擔任過尚書,隻是一種表示榮譽的加銜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