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拋磚引玉(2 / 2)

兩人對那些勳貴百般關照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不僅是因為勳貴們恃寵而驕、橫行跋扈,經常惹是生非。

尤為重要的是論起心機的話,他們根本就不是文官集團的對手,沒有洪熙帝和宣德帝罩著,絕對會被那些文官集團給鬥倒。

難道李雲天看不出這一點嗎?宣德帝和楊士奇望向李雲天的目光中充滿了一絲狐疑。

“陛下,自唐以來,為了避免武臣擁兵自重,曆朝曆代都以文抑武,雖說這消除了武臣尾大不掉的隱患,但軍勢卻無疑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也使得民間重文輕武,天下讀書人隻知文舉而不屑武舉。”

李雲天清楚兩人對他先前之言感到疑惑,隨後沉聲解釋道,“武舉雖與文舉並稱我大明選拔人才的兩大科舉,但與文舉相比卻雲泥之別,至今連定製都未形成,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此一來我大明軍勢必將日益式微。”

“陛下,宋太祖和宋太宗南征北戰,軍力不可謂不盛,趙宋繁榮富庶,國力不可謂不強,可自宋太祖、宋太宗後,趙宋在與西夏、遼、金的交戰中勝少敗多,最後竟然不得不偏安於江南一隅,足見以文抑武不是長久之計,雖能安撫內情,但卻無法抵禦外敵。”

見宣德帝和楊士奇的神情變得凝重,李雲天於是以宋朝為例表明了他的擔憂,憂心忡忡地說道,“陛下,雖然北元殘部現在不足為懼,但假以時日,我大明周邊國家勢必崛起,海外強敵也將不請而至,他們並無孔孟之道,隻知弱肉強食,屆時我大明何以對之?”

宣德帝和楊士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中,李雲天這番言語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就像李雲天所說的那樣,自從經曆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慘痛教訓後,重文輕武就已經成為了曆朝曆代皇帝的一項國策,隨之而來就是軍力的急劇衰退,趙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雖然明朝的情況比宋朝特殊,出現了開國勳貴和靖難勳貴這一特殊的武官集團,尤其是永樂帝,憑借那些靖難勳貴登上了皇位,希望勳貴集團能與文官集團的勢力在朝中達成一種平衡的態勢,以保大明的長治久安。

可現實的情形卻非常不盡如人意,雖然永樂帝在位的時候使得勳貴集團穩壓文官集團一頭,但是自從洪熙帝開始,勳貴集團的優勢就消失了,與文官集團處於一種勢力均衡的局麵。

尤為關鍵的是,洪熙帝登基後大大加強了內閣的權勢,使得內閣閣員與六部侍郎平起平坐,以對五府六部形成了牽製。

其實這個時候朝中的勳貴們已經吃了一個大虧,因為內閣的閣員全部都是文官,沒有一名武官。

畢竟,自古人們秉持的觀點就是文以安邦、武以定國,武將開疆拓土、保衛國家,而治理國家的責任自然有文官來做。

與此同時,這也與洪熙帝的經曆有關,他自幼就受到文官老師的教導,自然與文官親近,重用自己身邊的文臣,武官們在無形中就吃了一個悶虧。

而曆朝曆代的皇帝,小時候都是受到文官的教導,這一優勢是勳貴們無法比擬的,也成為了他們的致命一擊。

到了宣德帝登基,勳貴們的處境無疑又再度不堪了一分,內閣首輔楊士奇通過加少保銜,一躍成為了五府六部中僅次於英國公張輔、吏部尚書蹇義和戶部尚書夏元吉的從一品大員,地位得到了飛速提升。

不僅如此,內閣中的楊榮和金幼孜也通過太子少保的加銜,晉升為了正二品大員,與六部尚書和五府都督平起平坐。

內閣地位的進一步提升,意味著勳貴集團在朝堂上再一次被壓製,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五軍都督府衰敗的重要原因,這是曆史的必然,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敗隻不過加劇了五軍都督府衰敗的速度而已。

洪熙帝和楊士奇對於朝堂上的局勢一清二楚,雖然李雲天並沒有明說內閣地位的提升已經打破了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之間勢力的均衡,但一句“以文抑武”已經清晰明了地暗示出了大明政局的現狀。

固然,洪熙帝扶持勳貴集團與文官集團爭鬥是帝王穩定朝局的馭下之策,可單純的給勳貴集團施以恩惠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勳貴集團的生存環境正在悄無聲息地逐漸惡化,遲早會被文官集團徹底擊敗。

李雲天正是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才憂心忡忡,一旦大明的軍力衰退那麼將無法抵禦外敵的入侵。

“李禦史,你有何應對之策?”沉吟了一下後,宣德帝抬頭望向了李雲天,頗為期待地問道。

在宣德帝的印象裏,李雲天並不是那種讓他徒添煩惱之人,既然李雲天現在點出了朝中政局的隱患,那麼很顯然應該有了解決的辦法。

楊士奇聞言也狐疑地看向了李雲天,文盛武衰的局麵由來已久,要想解決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