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京師講武堂相繼迎來了前來入堂的各地藩王子弟。
這些藩王子弟之所以能如此快地趕來京城,是因為在講武堂開堂之日,各藩王府邸都來了宣德帝派出去的傳詔使者,在同一天向藩王們傳到了傳達了宣德帝的這道恩旨。
最後一個抵達京師的是蜀王府的崇安郡王朱友安,蜀王府位於四川成都府,蜀道之難天下皆知,故而朱有安雖然日夜兼程但還是最晚到達的一個。
不過,這並不是意味著朱有安是最後一個入學的人,因為就在他來到京師講武堂的前一天,已經有十來名皇族和勳貴子弟因為違反了講武堂的規章被退學,其中包括親王和國公的子弟。
皇族和勳貴子弟的驕橫跋扈由來已久,並不會因為進入了講武堂就有所收斂,他們與那些平民學員混編在了一起,自然免不了要抖抖權貴子弟的威風,不僅看不上同班那些武舉出身的預備學員,而且連教官都不放在眼中,公然挑釁那些預備學員和教官。
李雲天清楚,倘若不能降服這些飛揚跋扈的權貴子弟,那麼講武堂的規章製度將形同虛設。
故而,李雲天沒有姑息那些態度狂傲、公然在講武堂耍威風的權貴子弟,對他們按照講武堂的規章製度進行了嚴厲的懲處,使得十幾名違反了講武堂規章者被退學。
那十幾名被退學的權貴子弟在接到了列明退學原因的“退學書”後目瞪口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真的會被講武堂給一腳踢走,心中五味雜陳,不舍而懊惱者有之,感到丟了顏麵而憤怒者有之,沒把講武堂看在眼中而不以為然者有之。
無論那些被退學的權貴子弟心態如何,講武堂裏剩下的權貴子弟紛紛被這一招給震懾住,誰都沒有想到講武堂會動真格的,故而大大收斂起了他們的狂傲,開始夾著尾巴在講武堂做人。
按照講武堂的規章,那些被退學的權貴子弟家中可以再派一名子弟過來,有的權貴很快就派人過來,而有的權貴因為惱怒放棄了機會。
對於由此而產生的學員缺額,講武堂將依照考核成績,從那些想進入講武堂的權貴子弟中擇優錄取,以保證皇族子弟和勳貴子弟在講武堂學員中的比例,平衡各方利益。
朱有安入學講武堂的第二天,朝廷就得到了交趾戰敗的消息。
宣德元年三月初五,交趾總兵陳智、交趾參將李安和交趾都指揮使方政率領討伐大軍進入茶籠州,與黎利的叛軍交戰,結果被叛軍擊潰,慘敗而歸。
得知這一消息後,宣德帝勃然大怒,下令削去了陳智、李安和方政的爵位、官職,降為了事官留在交趾戴罪立功。
在宣德帝的諭令下,成山伯王通接替了陳智擔任交趾總兵,佩征夷副將軍印,率五萬京軍南下交趾平叛,並且任命廣西都指揮同知馬瑛為其副將。
不僅如此,宣德帝為了能順利平定黎利的叛亂,特意讓軍閣次輔陳洽讚佐王通征討,當年陳洽曾經隨英國公張輔平定過交趾的叛亂,並且在交趾待了五年,對交趾的事務頗為了解。
王通和陳洽出征時,宣德帝親自參加了誓師大會,為南下征討的京軍將士送行。
麵對著兵強馬壯的京軍,誓師大會現場的文武百官皆認為其到達交趾後必將勢如破竹,一舉殲滅交趾的那些叛軍,平定交趾的叛亂。
李雲天立在眾多官員的人群中,神情凝重地望著意氣風發的王通。
王通是金鄉候王真的兒子,永樂十一年獲封成山伯,隨永樂帝多次出征,立有赫赫戰功,洪熙帝繼位後加封其為太子太保,是大明勳貴中一名能征善戰的勇將。
不過,在李雲天看來,王通勇武有餘而謀略不足,其人又頗為自負,這次南征不同於以往永樂帝的北征,要深入敵區進行作戰,天時、地理、人和皆無,因此王通一旦稍有差池,就會釀成大禍,後果不堪設想。
王通出征後不久,二十多名交趾布政使司和交趾都指揮使司的人抵達了京城,進入了京師講武堂。
這些人是接到了京師講武堂的調令,特意進京給講武堂的學員講解交趾的風土人情、地理地貌和勢力格局。
李雲天特意讓人製定了一個沙盤,模擬了陳智等人被擊敗的過程,讓那些武藝教官和策略教官進行討論,從各自的領域分析陳智失敗的原因,以及提出改進的方法。
雖然京師講武堂已經成立,但李雲天依舊待在那裏很少去都察院和文淵閣,這是因為講武堂的運作還沒有進行正軌,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來解決,故而他根本沒辦法離開,至少要待到三個月的測訓後才能輕鬆一些。
所謂測訓,其實就是軍訓,要讓那些預備學員們拋棄以前的身份和生活,向一名合格的講武堂學員轉變。
在測訓期間,李雲天以身作則,每天都會和講武堂的教官、副教官一起,親自對那些預備學員進行訓練。
朱友安入學後,李雲天正式對講武堂的學員進行混編,不僅皇族、勳貴子弟要編到武舉出身的學員中,南、北直隸的學員也重新打散進行了混編,以促進眾人之間的交流,免得他們抱在一起相互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