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攤丁入畝(1 / 2)

當平叛交趾的十二萬明軍被叛軍擊敗,死傷慘重的消息傳回京城時後,朝野震動,整個京城一片嘩然,誰也沒有想到兵強馬壯的明軍竟然這麼快就敗了,而且還敗得如此淒慘,一時間眾說紛紜,議論紛紛,視交趾叛軍如洪水猛獸。

太子太傅、征虜副將軍、交趾總兵、安遠候柳升戰死,太子少保、軍閣次輔李慶和保定伯梁銘病死,再加上少保、軍閣次輔陳洽自刎而亡,大明這兩次平叛交趾可謂失敗至極,一下子就失去了四位勳貴重臣,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之事。

李雲天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在講武堂處理軍戶的事宜,講武堂下屬的山東軍戶此時已經陸續遷來了京畿,並按照李雲天先前的規劃住進了各自所屬的村鎮中去。

驍武軍初始時一共有兩萬五千多人,依照規定那些戰死者和致殘者的家人將脫離軍戶轉入民戶,不過李雲天允許他們前來京畿與講武堂的軍戶混住在一起,享受與那些軍戶一樣的待遇,使得幾乎所有轉入民戶的家庭都隨之遷來了京畿。

待遇不多,也就四條,看上去很簡單,不過在別人眼中卻是匪夷所思。

按照李雲天所製定的《京師講武堂軍戶、民戶條例》,凡講武堂的軍戶和烈屬,其男丁、女丁可優先進入講武堂所屬產業作工;其子女可免費進書院和女塾讀書;其戶每男丁分田五畝;其戶實行攤丁入畝。

本來,講武堂這個條例的前三條已經夠驚世駭俗,不過與第四條“攤丁入畝”來說,則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令人倍感震驚。

攤丁入畝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是因為它的出現合並了農民要交納的“稅”和“賦”,進而終結了征收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

在此之前,農民的稅和賦是分開收取的,通俗說來,賦指的是按田畝計征的田地稅,而稅指的是按人頭數計征的人頭稅,也叫丁銀。

根據攤丁入畝的規章,講武堂所屬軍戶、民戶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都合並到田稅裏麵,將按田地的畝數來征稅,並且將稅收由原來的糧食改為銀兩。

換句話來說,沒有田地的農民可以不用交納田稅,並且解除了勞役負擔;有田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於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

如此一來,不僅大大簡化了各種名目繁多的征收手續,同時也使經手的官員難於作弊。

與此同時,把徭役改為征收銀兩後,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

而城鎮中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李雲天在講武堂施行的攤丁入畝,與日後張居正的“一條鞭稅法”的內容類似,但更加完善和先進,並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稅收體係來保證它的運行。

由於稅賦政策是國之重事,李雲天沒有資格來擅自改動,因此他事先奏請了宣德帝,指出了大明現行賦稅政策的種種弊端,進而提出了攤丁入畝的政策。

在李雲天看來,可以先以講武堂的軍戶、民戶來試行攤丁入畝,如果確實卓有成效,那麼可以在全國推廣。

屆時,各地將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宣德帝覺得李雲天的這個辦法甚好,故而下了諭旨,讓李雲天在講武堂的軍戶和民戶中率先實行。

在大明實行的戶籍製度中,民戶由各地方衙門管理,而軍戶則由各衛所管理。

雖然講武堂裏也有民戶,不過那些民戶都是以前講武堂下轄軍戶轉化而來的,故而也被劃為由講武堂管理。

如此一來,講武堂的職能得到巨大的擴展,不僅要授課、練軍,同時也要管民。

講武堂負責管理所屬軍戶和民戶的機構是政務堂,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李雲天精簡了政務堂的下設部門。

與各地都司下設經曆司、斷事司和司獄司不同,政務堂效仿各地方衙門而設立的,下有農廳、戶廳、禮廳、軍廳、工廳和刑廳六大部門。

其中,農廳掌田地、農事;戶廳掌稅收、度之;禮廳掌科舉、教育;軍廳掌武舉、募兵;工廳掌工程、建設;刑廳掌斷案、司獄。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務堂六大部門中,李雲天又從中細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部門,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製約。

即:農廳下設田地司、農事司;戶廳下設稅收司、度之司;禮廳下設科舉司、教育司;軍廳下設武舉司、募兵司;工廳下設工程司、建設司;刑廳下設斷案司、司獄司。

政務堂的主官叫司堂,副主官叫典堂,其中司堂一人,典堂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