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廳的主官叫司廳,副主管叫典廳,其中司廳一人,典廳兩人。
各個廳下設若幹名辦事人員,也就是吏員,其中吏員之首叫司吏,其餘的人員叫典吏。
與各地方衙門不同,講武堂的吏員也都有官身,被授予相應的武官官銜,並享有相應的月俸,並且幹得好的話可以得到逐級提升。
而且,講武堂的最高主官司堂的職責不再是審案,而是協調下轄的六廳發展民生,促建經濟,日常案件的審理將交由刑廳來負責。
為了對講武堂的各部門進行製約,李雲天特意設立了督察部,督察部的官員將負責對驍武軍和政務堂的事務進行監督。
講武堂督察部和驍武軍、講武堂政務堂、講武堂司科院、講武堂司務廳一樣,都直屬李雲天。
由於講武堂的飛速發展,使得李雲天手中可用的官吏稀缺,他自然不能隨便調用人員來充任講武堂的事官,至少也是那些受過教育,能讀書識字之人。
不過這難不倒李雲天,李雲天再度發出了告示,招募南直隸和北直隸中那些通過初試的武舉考生,從中選拔講武堂的各級官吏,使得那些武舉考生大為振奮,也令那些未能參加講武堂首次武舉考試的士子們是扼腕歎息。
那些武舉考生想要進入講武堂也不是那麼容易,首先他們要過一道難關,那就是要通過講武堂的培訓考核。
李雲天既然在政務堂設立了農廳、戶廳、禮廳、軍廳、工廳和刑廳六大部門,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官吏們的辦事效率,故而在那些武舉考生入職前,首先要經過專業培訓。
為此,李雲天特意在講武堂的左右兩側建立了與六廳相對應的興農院、興戶院、興禮院、興軍院、興工院和律刑院,以此用來進行專業化的培養。
興農院、興戶院、興禮院、興軍院、興工院和律刑院的建立,表明大明已經拉開了專業化人才培養的序幕,對科舉考試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雖然李雲天建立興農院等六所專業學院的事情引起了京城朝野的關注,使得那些以科舉為正統的文人和士大夫頗有微詞,認為李雲天此舉已經偏離了孔孟之道,純粹屬於無事生非、不務正業。
不過,那些文人和士大夫也就隻有私下裏發發牢騷,這並不是他們害怕李雲天現在的權勢,自古以來就不缺那些以死諫君王博取清名的文人,更何況麵對李雲天?
主要是李雲天耍了一個心機,使得那些文人們雖心有異議但無法拿到明麵上來說。
原因很簡單,李雲天是打著武舉的招牌建立了那六所學院,所錄用的人員也都是參加武舉的考生,與文舉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文人們曆來輕視武舉,而武舉與文舉取士的方向也不同,故而他們沒有介入的借口,這使得李雲天得以在講武堂大展拳腳。
否則的話,要是李雲天想要撇開武舉來建那六所學院,而且使得那六所學院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那麼絕對會被京城裏的文人和士大夫們群起而攻之,以捍衛文人們為之尊崇的孔孟之道。
李雲天自身就是兩榜出身,而且還進入了翰林院成為了翰林侍讀,可謂大明士大夫階層的代表,故而深知他所麵對的文人集團有多強大,不得已采取這種曲線措施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按照李雲天的規劃,考生們在地方上完成基礎教育,然後到專業學院深造,以學習專業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大明社會的發展。
至於六所學院的老師,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以原京城國子監監生陳清為首的在明新館跟隨明新居士學習的人員,一部分是李雲天從北直隸各州府抽掉了一些基層吏員以及農戶和匠戶等等。
陳清等人教授基礎的新式學科,包括算學、物理和化學等等,而從北直隸各州府調來的人員教授專業知識,使得學生們勤四體、辨五穀。
那些從各州府中被抽調的吏員、農戶和匠戶等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們有朝一日也能教授武舉舉人老爺們,心中既感到驚慌,同時又非常興奮。
雖然新式武舉中並沒有“武舉人”這一說法,但是在百姓們看來,由於通過新式武舉複試的考生都在講武堂和驍武軍中當了官,故而被人們視為武進士,而通過初試的考生自然就是武舉人了。
很顯然,李雲天在政務堂設立與地方府縣衙門相對應的農廳、戶廳、禮廳、軍廳、工廳和刑廳,並且建立相應的興農院、興戶院、興禮院、興軍院、興工院和律刑院,是為了完善他的這套行政體係,然後向各地府縣衙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