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天早已經有了應對,從容不迫地回答,“由於番薯內含水甚多,故而按三折一的比例折算原糧,可得下田畝產三百三十斤原糧,中田畝產四百斤原糧,上田畝產五百斤原糧。”
不過,因為番薯的主要成份是澱粉,故而蛋白質含量很低,通常都用於佐食,並不適合作為主食。
由於番薯可在不同季節種植,尤其是在南方,故而可以用來救災,徐光啟《農政全書》說,“閩廣人賴以救饑,其利甚大”。
番薯適合在某些山地或沙地種植,可以幫助窮人糊口,有文獻說:“每日三餐,富者米飯,貧者食粥及地瓜”。
將番薯作為主食的地方通常是相對貧窮的地區,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的話人們是不會將番薯作為主食的,但可用來製作澱粉、釀酒以及用作飼料等,是一種絕佳的輔食,以解決百姓的口糧。
轟的一聲,李雲天的話剛落,現場就不由得爆發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楊士奇和張輔等人禁不住大吃了一驚,也顧不上宣德帝在一旁,竊竊私語地議論著番薯的產量,覺得匪夷所思。
“皇上,番薯初種我大明,改善種植條件,積累種植經驗後,產量還將得到提升。”在眾臣小聲的議論聲中,李雲天不由得提高了音量,向麵露愕然神色的宣德帝沉聲說道。
“鎮武伯,此事事關重大,萬不可有絲毫的差錯。”這時,夏元吉先回過神來,鄭重其事地囑咐李雲天,神情顯得有幾分激動。
他掌管戶部,自然清楚李雲天所說的花生、玉米和番薯對大明意味著什麼,不過由於這件事情太過突然,已經超過了他的理解範疇,故而有些懷疑李雲天誇大其詞。
“少保,皇上麵前下官不敢打誑語,所言句句屬實。”李雲天將番薯交給一旁的一名內侍,衝著夏元吉一拱手,沉聲回答。
“恭喜皇上,隻要這三種農物在我大明耕種開來,不僅強健百姓們的體魄,還能大幅提升他們的口糧。”
見李雲天神情坦然,目光堅毅,站在夏元吉身旁的騫義隨即衝著宣德帝一拱手,高聲賀喜道。
很顯然,花生能強身健體,玉米增加了耕種麵積,而番薯提高了糧食產量,將使得大明百姓能填飽肚子,強健體格,意義深遠。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曆朝曆代的郡王首先所要麵對的就是百姓們的吃飯問題,如果百姓們忍饑挨餓,那麼國家肯定就會陷入動蕩中。
另外,大明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億,以現有的耕地和農作物,很顯然已經無法再滿足人口繼續增長所需要的糧食,而李雲天恰好解決了這個最大的難題,必將使得大明越來越繁榮富庶。
“恭喜陛下。”聽聞此言,楊士奇和張輔等人衝著宣德帝一拱手,齊聲道賀。
正如李雲天先前所說的那樣,他此番進宮是要向宣德帝報喜,而目前看來他所奏報的事情確實是一件不得不扣的大喜事,對大明將有深遠的影響。
“鎮武伯,這些農物何時能讓百姓們種植?”在眾臣們的道賀聲中,宣德帝的心情無形中也好上了許多,剝開了手中的一個花生殼,取出裏麵的花生仁把玩了一番,語氣有些迫切地問道。
“稟皇上,臣準備先讓講武堂的軍戶試種兩年,摸清這些農物的習性,然後在向全國推廣。”
李雲天沉吟了一下,隨後向宣德帝一拱手,宏聲說道,“鑒於講武堂的軍戶現在都聚集在京畿地帶,故而臣希望驍武軍能在江南、中原和西南等地的軍戶中募集一批軍士,以確保能在全國各個地域都試種。”
“好,朕依你所奏。”宣德帝聞言想不沒想,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他去講武堂京郊大營巡視過兩次,對大營中驍武軍的軍容和氣勢十分滿意,巴不得大明有更多這樣的精銳之師。
“太師,你是軍閣首輔,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們軍閣來辦,此事事關我大明未來之國運,一定要讓試種順利完成!”
隨後,宣德帝轉向了張輔,鄭重其事地囑咐道。
“皇上放心,臣一定妥善處之。”張輔向宣德帝一拱手,高聲回答。
他對李雲天所說之言十分期待,想知道花生、玉米和番薯是否真的像李雲天所說的那樣神奇。
“鎮武伯,依你之見,交趾之事我軍是戰還是和?”隨後,宣德帝放下手中的花生仁,不動聲色地問李雲天,神情變得嚴肅起來。
經過李雲天剛才的那番賀喜後,宣德帝想到了現在的正事,故而再度開口問李雲天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