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勝而歸的韓衛率軍進入三江城時,城裏萬人空巷,居民們紛紛圍聚在路邊夾道相迎,被明軍押著的長長的俘虜隊伍令人群一片歡騰,歡呼雀躍。
經過確切的清點,明軍在落葉坡一共俘虜了八千六百五十六名叛軍,殺敵九千兩百六十三人,可謂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勝。
由於俘虜人數眾多,而三江城又位於叛軍的眼皮底下,因此李雲天很快就派人將俘虜逐批送到太原城和宣化城看押,減輕三江城明軍的壓力。
經曆落葉坡一戰後,意氣風發的韓衛心中對李雲天是敬畏有加,如果沒有李雲天的精密部署他自己是無論如何也打不贏人多勢眾的叛軍,對他無疑是有著提攜之恩。
在平叛大軍的將領中,韓衛是第一個在交趾戰場指揮部隊打了勝仗的人,而且還取得了殺敵、俘敵近兩萬人的輝煌戰績,按照明軍的定製這是最高等級的戰功。
明太祖定下了以戰功晉爵的祖製,依照韓衛這次所立下的戰功,即使不能封爵,至少也能被晉升為都指揮使,他的世襲軍職也會隨之被提升一個等級,由世襲衛指揮同知升為最高的世襲軍職――世襲衛指揮使。
隻要再立上一個大功,那麼韓衛就可能跨進勳貴的行列,搖身一變成為大明新晉的伯爵,這在以前他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說實話,韓衛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在落葉坡立此大功完全是運氣使然,平叛大軍中官職比他高的梁少傑和秦昆都在交趾,按理說兩人最有資格指揮此次戰鬥但被李雲天派去執行其他的任務,故而這個機會就落在了他的頭上。
而且,參與落葉坡一戰的明軍都是李雲天手下那些驍武軍軍士整編而來的,與他沒有絲毫的關係。
最為重要的是,在落葉坡一戰開始前,李雲天手下的那些驍武軍的作戰參謀官已經製訂了一套詳細完善的作戰方案,而落葉坡一戰的走勢完全按照那套作戰方案的推測在走,他的任務隻是按照作戰方案發號施令而已。
按理說,按照大明軍隊的“賞功”體係,韓衛完全可以憑借落葉坡的大捷晉升為大明的伯爵。
不過,李雲天並沒有將落葉波大捷的功勞全部都歸於韓衛,韓衛作為此戰的指揮官占了首功,梁少傑和秦昆因為盡職盡責地執行了李雲天任務,故而兩人雖然沒有參與落葉坡一戰,但李雲天給了兩人次功。
如此一來的話,落葉波大捷的功勞就被韓衛、梁少傑和秦昆三人所分,使得三人皆大歡喜。
對於李雲天的這個做法,韓衛並沒有怨言,因為早在離開京城的時候,李雲天就已經向平叛大軍的將領宣布了驍武軍軍功認定的標準,與大明軍功的賞功體係不同。
在李雲天所製定的驍武軍軍功體係中,由於高級軍官、中級軍官與基層軍官、士兵在戰爭中的職責不同,故而他又細分為中高級軍官軍功體係和基層軍官、士兵軍功體係兩大類。
所謂的中高級軍官,在平叛大軍中指的是遊擊將軍以上的武官,驍武軍與之相對應的是團級以上武官。
而基層軍官指的就是營級以下的武官。
李雲天之所以這樣做是經過慎重細致的考慮,中高級軍官在戰爭中主要負責指揮作戰,而基層軍官和士兵主要是衝鋒陷陣,故而雙方評定軍功的標準自然也就不同。
對於中高級軍官,李雲天將作戰的軍功分為兩部分,首攻歸指揮作戰的軍官,次功歸牽製敵軍和保障後勤的軍官,以及負責情報工作的軍官。
梁少傑和秦昆雖然沒有參加落葉坡一戰,但兩人一個在三江城保障了明軍的後勤運轉,一個在安梁縣城牽製了黎利,故而都分得了軍功。
而且,在李雲天所製定的中高級軍官軍功體係中,如果作戰將領完成了李雲天所布置的軍事任務,那麼即使戰敗或者丟失城池,李雲天也會給其軍功。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李雲天作為統帥,著眼的是整個戰局,而不是一城一戰的得失,從全局來籌劃他的戰略方針。
如此一來,既增強了驍武軍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也會使得各個將領安心於本身的職責。
對於基層軍官和士兵的軍功,李雲天認定的標準主要有三點,一點是作戰是否勇武;一點是戰績的大小;一點是是否完成戰略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中高級軍官還是基層軍官,李雲天都實行各級主官負責製,即戰鬥的成敗皆由各級主官負責,既立功受獎也承擔罪責。
與驍武軍的軍功體係相對應的自然就是大明實行的“賞功體係”,永樂十二年,永樂帝參酌洪武、建文兩朝的升賞舊例,確定了將士的兩種賞功方式,自此以後明朝基本沿用這兩種不同的標準來製訂將士賞功的細則。
一種標準是從戰爭勝敗的整體出發,以士兵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勇武來確定功績,簡稱“戰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