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文武宿怨(2 / 2)

“鎮武候,既然大明的海上船隻現在都歸在了講武堂名下,那麼水師也就由講武堂籌備。”隨後,宣德帝沉吟了一下,送給了李雲天一份大禮,他可是知道李雲天老早都在打水師的主意,要不然豈會將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和人員通通接手。

“謝主隆恩。”李雲天聞言不由得大喜,有了宣德帝的諭旨,那麼以後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操持水師的事情。

此時,大殿上的多格薩和隆德斯不由得相互對視了一眼,眼神中充滿怪異的神色,如果兩人沒有記錯的話當年李雲天可是告訴他們宣德帝讓其組建水師,兩人可以在水師任職,進而消除了兩人心中的最後一絲顧慮。

可從眼前的一幕來看,李雲天當時並沒有說實話,不過他終究還是獲得了籌備水師的權力,這意味著兩人能夠進入水師。

對於宣德帝的這個決定滿朝文武無人反對,先不說李雲天早就把大明的海船劃拉到了講武堂的名下,單單從交趾給水師籌集軍費就無人能及,故而誰也沒有反對的理由,更不願意在此事上招惹李雲天。

除了平叛大軍的武將外,隨軍前去的文官和交趾的地方官員也因為平定交趾叛亂和治理交趾有功隨後受到了宣德帝的封賞,其中職務最高的是軍閣次輔張本,其次是交趾布政使黃福,以及升任為交趾布政使司左參政的李清正。

張本被宣德帝加封為少師;黃福被加封為少保,因為其年事已高故而宣德帝將其調回京擔任戶部尚書,至此,戶部空缺了一年半的尚書之位終於有了著落;李清正被調回京城擔任禮部左侍郎。

封賞完了交趾的有功之臣,宣德帝下達了兩件對大明官場影響深遠的聖旨,第一道聖旨是正式在各地設立巡撫一職,第二道聖旨是停止了納米贖罪例。

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標以巡撫之名視察陝西,這是大明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巡撫之名。

永樂十九年,永樂帝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民間疾苦,後又有大臣奉命赴各地,或稱采訪,或稱巡視,事畢還朝,使得巡撫一職逐漸活躍在大明的官場上。

宣德帝有感交趾三司互不統屬,各自為政,不利於地方政務的推行,故而決定在地方上專設巡撫一職,以統帥地方三司。

在宣德帝的這道聖旨中,擢吏部郎中趙新掛吏部右侍郎銜巡撫江西;兵部郎中趙倫掛戶部右侍郎銜巡撫浙江;禮部員外郎吳政掛禮部右侍郎銜巡撫湖廣;監察禦史於謙掛兵部右侍郎銜巡撫河南、山西;刑部員外郎曹弘掛刑部右侍郎銜巡撫北畿、山東;越王府長史周忱掛工部侍郎銜巡撫南畿,總督稅糧,安撫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宣德帝所設立的巡撫仍屬於臨時派遣的性質,事畢複命,未劃固定地區,不攜帶眷屬赴任,沒有專門的府衙辦公。

這一點從擔任巡撫人員的級別上就可以看出,以監察禦史於謙為例,他的品級不過正七品,這是他的實際品級,掛上兵部右侍郎銜後品級躍升為正三品。

不過由於掛銜是臨時的,一旦於謙結束巡撫任期回京掛銜就要取消,他的品級就要恢複成正七品。

到了大明景泰年間,巡撫才逐漸成為一個地方實職,由朝廷二品三品的大員擔任,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

景泰四年,也就是1453年,因為巡撫與巡按禦史互補統屬再加上責權有重疊之處,因此時有衝突。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就是巡撫與巡按禦史都是皇上派下來的皇差,雙方之間的等級相差也不大,故而相互間難免爭奪監察地方官員的大權。

景泰帝為了解決兩者間的衝突,因此給巡撫加上了右副都禦史的職銜,加重了巡撫的權威,使得巡按禦史屈居其下,並正式設立了巡撫衙門,巡撫和巡按禦史之爭才落下帷幕。

後來,明世宗又讓巡撫提督轄區內的軍務,任期三五年以至一二十年,儼然成為總攬一省行政、監察、軍事大權的地方長官,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而地方三司主官的的職權日小,逐漸變成了巡撫的屬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