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營回到住處後,李雲天神情凝重地從雷婷手中接過了一份從京師軍閣送來的緊急軍情的公文,麵無表情地翻閱著。
宣德帝七年十一月初,宣德帝從北元王庭――哈拉和林城班師回朝,途徑位於哈拉和林城東南處的飲馬河時忽然遭受了大量蒙古軍隊的突襲。
麵對著在草原上呼嘯而至的蒙古騎兵,護駕的明軍被衝得七零八落,被蒙古軍隊截成了幾段首尾不能相顧。
經過一天的激戰,措不及防的明軍被蒙古軍隊擊敗,死傷者和被俘者甚眾,宣德帝在驍武軍的保護下衝出了蒙古軍隊的包圍圈,曆經重重險阻後終於撤回了長城內,進駐在大同城。
而後,為了確保宣德帝的安危,隨駕眾臣紛紛勸說宣德帝回京,可宣德帝卻拒絕回京躲避,在眾臣的再三勸說下才移駕宣府城,在宣府城坐鎮指揮與蒙古軍隊交戰事宜。
被蒙古軍隊一路追殺後,跟隨宣德帝北征的十九大軍中隻有兩萬多人得以返回大同城,其餘非死即俘。
尤為悲壯的是,負責護送宣德帝的三萬驍武軍由於與追擊的蒙古軍隊多次激戰,活著回來的已經不足萬人,其餘人皆在與蒙古軍隊的交戰中戰死,不過他們也使得蒙古軍隊付出了三四萬人的代價。
正是由於驍武軍的拚死阻擊,這才使得宣德帝得以從千裏之外的飲馬河逃回大同城,否則絕對要被蒙古軍隊俘虜。
看完手上的公文後,李雲天的拳頭禁不住攥了起來,臉色陰沉得可怕,兩萬多驍武軍將士就這麼死在了草原上想想他就覺得心疼,他好不容易組建的驍武軍青龍軍團經此一戰可謂元氣大傷,沒有兩三年的休養生息根本無法恢複元氣。
不幸中萬幸的是,軍閣首輔張輔、內閣次輔楊榮和宜國公劉威等隨駕的文武大員與宣德帝一同脫險,悉數逃回了大同城,否則大明朝廷將遭受重創。
雖然宣德帝的北征大軍遇襲一事發生在去年十一月,但由於路途上的耽擱所以直到今天軍閣的這份公文才送到李雲天手裏。
說起來,李雲天能接到這份公文並不容易,軍閣年前讓人攜帶著公文隨著大明運送物資的船隊前往朝鮮王國的平壤府,然後又馬不停蹄地趕來了開原城,否則的話由於山海關一線已經被蒙古兀良哈部封鎖,軍閣一時間還真沒辦法把這個消息傳到遼東。
“相公,一定是阿魯台伏擊了皇上,看來他們這次是傾巢而出了。”雷婷見李雲天麵色冷峻,憂心忡忡地說道,“要是阿魯台突破了山西行都司的防區,那麼京師可就危亦。”
山西行都司一旦被蒙古軍攻破,那麼橫在京師之間的就剩下一個成立不久的萬全都司,而完全都司唯有宣府城能給蒙古軍造成一點兒麻煩,其他不值得一提。
很顯然,蒙古軍要是攻破了山行都司的防線,那麼一定會繞過宣府城直逼居庸關,因為隻要拿下居庸關就可以趁勢南下直抵京師,將大明的皇城團團圍住。
這樣一來還能把躲在宣府城裏的明軍引出來,而失去了城牆保護的明軍在野外絕對不是蒙古兵的對手,大明將陷入到立國後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山東都司和山西都司還能調集十幾萬人馬,蒙古兵沒那麼容易攻破居庸關,他們十有八九會趁機奪取大同和宣府,陳兵居庸關前。”李雲天聞言搖了搖頭,皺著眉頭說道,他擔心阿魯台想與大明化內長城而治,那麼大明的京師可就要處於蒙古人的兵鋒之下,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更為重要的是,大明將因此失去關外的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和奴兒幹都司以及萬全都司和山西行都司,這對大明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大明為了強化京師的防禦能力,在北京城的北方以古長城為基礎,修築了兩道長城防線作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即內長城和外長城。
外長城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裏,也叫“外邊”或“邊牆”。
內長城可以看作從外長城上引出去的一道分支,也叫“次邊”,首尾皆與外長城相連。
長城從山海關往西進入京畿地界後,在京畿以北的火藥山開始分岔,成為一上一下兩道長城。
位於上方的長城即外長城,經延慶四海鎮由白河堡附近進入河北赤城縣的獨石口,沿西北到張家口、大同,到偏頭關,最後至嘉峪關與內長城相連。
位於下方的長城即內成城,經過居庸關(八達嶺),進入懷來,入門頭溝,從靈山出北京進入河北涿鹿至淶源到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再到山西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在偏頭關的東邊白羊嶺上和外長城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