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南狩”隻不過是遷都的一個委婉的說法,屆時京師各大衙門都將隨著宣德帝前往南京城。
宣德帝因為北征失利正窩火,又遇上被眾臣上奏遷都南京,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他可不想成為一個史書上的逃跑皇帝,更對未能像永樂帝一樣取得北征勝利耿耿於懷。
不過,以英國公張輔和忠國公周征為首的一批大明勳貴反對南狩,認為宣德帝應該坐鎮京師以鼓舞前線將士的士氣,大明有雄兵數百萬,又有內長城這道屏障,蒙古軍隊無法越過重兵把守的內長城一步。
宣德帝自然認同張輔和周征的說法,並且他去年就已經從南京等地調兵進京北上,與蒙古軍隊在山西行都司和萬全都司展開了激烈的交戰。
可惜的是,此次進攻山行都司的蒙古軍隊近二十萬,蒙古韃靼部和瓦剌部可謂傾巢而出,因此雖然明軍在山西行都司進行了慘烈的抵抗,但最終還是丟掉了大同城,不得不退守萬全都司。
一旦萬全都司丟失,那麼京師北麵的居庸關就將麵臨蒙古軍隊兵臨城下的嚴峻局麵,故而明軍在萬全都司囤積了三十萬兵力,與蒙古軍隊打的是熱火朝天。
如今,遼東戰局忽然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被蒙古軍隊逼得走投無路的遼東明軍竟然通過李雲天的三場勝仗出人意料地擊退了蒙古軍隊,迫使蒙古軍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令宣德帝是長長地籲了一口氣,這不僅意味著山海關的危機可以解除,而且遼東明軍在趕走蒙古軍隊後還能入關參戰,屆時他手中就多出一股實力強悍的生力軍。
自從大明立國以來,還從沒有爆發過如此大規模的戰事,山西行都司、萬全都司、大寧都司、遼東都司以至於奴兒幹都司都陷入了戰火,大明的整個北方打成一團。
宣德帝為了應對北方的戰事,不僅從南京等地調來了數十萬衛所部隊,而且南方的糧食等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運河運來京城,多虧了他這些年休養生息的國策,使得大明積攢下來了不少家底,足以應對此番大戰的物資消耗,否則的話必將影響地方百姓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李雲天查抄兩淮鹽道一案後,戶部的國庫一下子變得無比充盈,這也令宣德帝更有底氣來打這一仗。
為了能守住萬全都司,宣德帝已經把忠國公周征派去宣府城坐鎮,全權指揮明軍與蒙古軍隊交戰的事宜,在周征的指揮下明軍與蒙古軍隊在萬全都司形成了僵持之勢,幾場大戰下來雙方互有勝負誰也沒有占到多少便宜。
周征手裏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兩萬驍武軍,其中一萬人是跟隨宣德帝北征的幸存者,另外一萬人是從驍武軍京郊大營和驍武軍大同青龍大營調集的人手。
隨著山西行都司的陷落,驍武軍大同青龍大營的人已經全部撤回了京郊大營,在周征的懇請下,宣德帝將兩萬驍武軍交由他指揮。
如果換成別的大明勳貴,驍武軍的那些驕兵悍將不一定服從指揮,但是周征不同,不僅是大明排名第二的勳貴,而且還是李雲天的老泰山,所以那兩萬驍武軍完全聽從周征的調遣。
再加上周征對驍武軍也頗為了解,故而調用起來得心應手,他在萬全都司與蒙古軍隊打的第一仗就是以驍武軍為主力,在明軍與蒙古軍隊在戰場上陷入僵持的時候派出了兩萬驍武軍。
兩萬驍武軍猶如下山的猛虎,其強大的衝擊力很快就撕開了蒙古軍隊的陣線,打了蒙古兵一個措手不及,根本不適應戰鬥力明顯比其他明軍高出一兩個檔次的驍武軍的進攻,進而使得周征順利取得了開門紅。
在戰場上,最令周征頭疼的就是蒙古騎兵,最大的原因就是蒙古騎兵都是騎射的好手,這使得周征沒有什麼好辦法來應對,畢竟明軍騎兵的素質比蒙古騎兵差遠了,不能在戰場上與蒙古騎兵硬扛,而用長槍兵等步兵的話又會成為對方的靶子。
因此,明軍在與蒙古軍隊交戰中吃虧吃得最多的就是蒙古騎兵的殺傷,這也是李雲天為何要用招募女真騎兵和招降蒙古騎兵,唯有他們能在戰場上與蒙古軍隊的騎兵交戰。
周征在萬全都司的目標很明確,他並不是要消滅進犯的蒙古軍隊而是將其牢牢地拖在萬全都司,進而將蒙古軍隊拖垮。
蒙古軍隊遠道而來要想籌集軍糧並不容易,即便是他們能熬過冬天那麼來年的軍糧也很難得到保證,這將迫使其不得不返回草原,而明軍則趁機收複那些被侵占的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