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域,除了關西七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東察合台汗國,其次就是柳城、火州和吐魯番等小國。
柳城:元朝時為柳城萬戶府,永樂五年開始朝貢。
火州:元朝時為哈喇火州總管府,永樂五年開始朝貢。
土魯番:元朝時為土魯番萬戶府,永樂四年開始朝貢。
即便是東察合台汗國,其疆域和勢力也分為三部分:
一是亦力把裏本部,東起北塔山,西到塔什幹,北界額敏河至巴爾喀什湖一線,南包天山山脈;
二是杜格拉特部領地,包括塔裏木盆地周圍,帕米爾高原及其以西費爾幹地區;
三是畏兀兒部地,即吐魯番盆地,值得一提的是,畏兀兒人唐朝時期稱作回鶻人。
像那些夾雜在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的效果一樣,吐魯番、火州和柳城既臣屬東察合台汗國,也朝貢於大明。
因此,關西七衛對大明來說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止西域各勢力向東滲透,其作用至關重要。
其實,大明在洪武時期本有機會在西域建立穩固的地方政權,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及明太祖對北元發動的嶺北之役。
洪武五年,明軍再次北伐北元,旨在完成漢唐所未完成的曆史功績,永清蒙古大漠,由於這次北伐主戰場發生在嶺北和林,因此曆史上便稱之為“嶺北之役”。
明軍此次北征兵分三路,明太祖令威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出中路;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東路;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將軍,出西路。
按照計劃,徐達率明軍主力引誘北元主力至近邊作戰,左副將軍李文忠率東路軍奔襲北元朝廷,征西將軍馮勝率西路軍迷惑和牽製西北蒙古諸王,配合中路軍作戰。
三路大軍中徐達的中路軍是主力,東路李文忠軍是奇兵,西路馮勝軍負責牽製任務。
中路軍麵臨的是遭遇戰,以殲滅蒙軍主力為戰略目的,是決定本次戰役能否成功的重點與關鍵。
東路軍與中路軍不同,並不以軍事作戰為目的,而旨在中路軍的掩護下,以實現消滅北元汗廷為政治目的。
而西路軍是三支軍隊中戰略地位最輕的,隻是一支起牽製作用的側麵部隊,其承擔這兩大任務,一是占領甘肅,二是牽製甘肅蒙古勢力防止其東援擴廓帖木兒軍。
為便於西路軍更好地實施掩護任務,馮勝的將印名號上與以往不同。
徐達佩“征虜大將軍印”,李文忠佩“左副將軍印”,而馮勝卻不像洪武三年北伐時佩“右副將軍印”,改佩“征西將軍印”,有意將其與其他兩路明軍相區分。
對此次北伐,大明上下信心十足,可戰事的進展出人意料,進入蒙古大漠後,徐達的中路軍在嶺北和林遭遇慘敗,而李文忠軍因為缺少中路軍的掩護不得不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傷亡慘重。
西路軍由於沒有進入大漠,而是在甘肅執行任務,因此並未受到中路與東路戰事的影響,反而獲得了重大勝利,幾乎占領了甘肅行省全境。
嶺北之役是明軍有史以來的最大慘敗,多名高級將領戰死,死亡的士卒也高達數萬。
這些戰死的士兵是明初跟隨洪武皇帝的百戰精兵,能與蒙古軍隊在戰場上正麵對撼的精銳,進而促使大明的西北戰略的方針由武臣所主張的肅清蒙古、占領內亞的進攻策略,轉變為文臣所倡導的依托長城實施近邊防禦的策略,一舉奠定了未來二百餘年明、蒙長期對峙的格局,對曆史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對於馮勝來說,他在甘肅最懼怕的就是西麵的東察合台汗國。
不過,明太祖發動嶺北之役時東察合台汗國的大汗哈馬魯丁向西麵的帖木兒帝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並占領了帖木兒帝國的大片領土,勢頭甚猛。
馮勝聽聞嶺北之役慘敗的消息後大吃了一驚,由於對東察合台汗國東進甘肅心存畏懼,因此他選擇了焚棄城池的棄地措施,以免貽糧於地的政策。
在甘肅七戰七捷的潁川侯傅友德占領瓜、沙二州後沒有西進,也是為了避免與東察合台汗國發生戰爭
馮勝撤兵後,東察合台汗國並沒有東進,而是與帖木兒帝國爆發了如火如荼的戰爭,根本就無暇顧及西域的事情。
對於東察合台汗國來說,它的首要戰略目標是攻下帖木兒帝國。
東察合台汗國與西部的帖木兒帝國本來同屬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台汗國,哈馬魯丁以非黃金家族的身份篡奪了汗位,不僅遭到了東察合台汗國內部眾多貴族的反對,而且帖木兒帝國以黃金家族正統地位自居也對哈馬魯丁構成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