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官員七十歲致仕,這一規定從周代就開始開始,並且一直延續了下去。
官員的致仕年齡發生重大調整始於明朝,洪武十三年二月,明太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至此,六十歲退休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相對於腦力勞動的文官,體力勞動的武官在六十歲時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來投入到軍務中去,因此洪武十八年八月,明太祖又命內外指揮、千、百戶、鎮撫,凡年五十以上者許以子孫代職。
由於明太祖的這道聖諭,大明武職官員的致仕年齡提前到了五十歲,當然了,這裏麵的武職官員不包括那些跟隨明太祖立國的開國功勳。
而永樂帝登基後曾經在一段時間裏恢複了七十歲致仕的古製,這是因為靖難之役後大批文武官員被殺,因此永樂帝不得不延遲官員的退休年齡,不過等到永樂中期大明有了足夠的官員貯備後,又恢複到了六十歲致仕的。
雖說律例規定官員們六十歲就要致仕,但是由於這條律例通常不會嚴格執行,因此明朝官員的致仕年齡基本上在六十歲到七十歲之間,位置越高的人退休越晚。
在明代,官員退休後還能享受相應的政治優待,洪武年間規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並現職任滿三年而無大過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過而不稱職者,以原級致仕,可以參加官方的宴會、祭祀活動等。
不過,致仕後的官員經濟待遇變化很大,洪武初年執行“仕官食原俸”的規定,即致仕後拿當職時的俸祿,可惜好景不長,這種規定很快就被明太祖取消,不再發放俸祿,而是享受豁免賦役的權利,生活困難的官員有司每月米二石,修(終)其身。
即便如此,能獲取每月兩石米的官員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對官員們沒有多少吸引力,所以到了六十歲不願致仕的官員比比皆是,無不想法設法地繼續為官,那種沒有沒有門路而又賴在官位上的官員通常會受到彈劾。
因此,對主動致仕的官員朝廷則會給予鼓勵,例如弘治年間,明孝宗就專門下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
“侯爺能從遼東趕來給通州城解圍,老朽自然要來拜見侯爺。”
雖然李雲天在劉通麵前自稱學生,但劉通卻不能以老師自居,畢竟當年他隻是一個監考官而不是主考官,而隻有主考官才能稱為進士們的恩師,因此起身後笑著向李雲天說道,言語中流露出激動的神色,他做夢也想不到收複通州城的人會是李雲天。
本來,劉通並不知道李雲天去了遼東,畢竟這屬於大明的機密,很多京城的文武大員都不知道,更何況是他已經致仕,遠離了朝堂,更沒有什麼消息來源了。
不過蒙古軍隊攻占通州城後為了威懾城裏的居民,在大街小巷張貼了不少告示,上麵不僅宣德帝北征失利的消息,還涉及到了遼東戰事。
按照告示上的說法,李雲天和張昊已經被遼東的蒙古軍隊包圍在了遼陽城裏,遲早要成為蒙古軍隊的俘虜,這使得通州城的百姓深受打擊。
不得不說,蒙古軍隊的張貼的告示有著很大的迷惑性,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來欺騙通州城的百姓,宣德帝北征失利的事情已經顯而易見,否則蒙古軍隊豈能打到京畿地區,而既然宣德帝所率領的大軍都敗了,那麼李雲天和張昊在遼東的失敗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通州城裏的戰鬥在中午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結束,隻剩下零星的交戰還在持續,麵對從天而降的凶悍明軍,大量蒙古兵和仆從軍士兵選擇了投降,街上到處可見長長的俘虜隊伍。
雖然查幹巴拉第一時間領著人衝向了阿魯台的住處,可他還是晚了一步,阿魯台已經提前離開,召集了城裏的軍隊從南門突圍。
劉通從入城的明軍那裏得知收複通州城的是遼東明軍後大吃了一驚,這才知道蒙古軍隊對遼東戰事撒了彌天大謊,於是找來了通州城裏有名的官吏士紳,一同出城前來拜見李雲天。
“老師的心意學生心領了,學生要即刻回京覲見皇上,等眼前的事務忙完後學生定於老師和幾位大人一醉方休。”
劉通等人本想邀請李雲天進通州城鼓舞城中百姓的士氣,同時也是給李雲天等人接風洗塵,不過被李雲天笑著婉拒,如今通州城已經被攻克當務之急是前往北京城見宣德帝,給處於風口浪尖的宣德帝報喜。
“我大明能有鎮武侯這般文韜武略的幹臣,實乃社稷之幸!”劉通等人自然不好再堅持,目送李雲天率領數千騎兵奔赴京城,望著李雲天遠去的背影,劉通禁不住向身邊的人讚了一句,周圍的幾個人紛紛點著頭。
在劉通等人看來,李雲天三戰而定遼東,大明除了他外恐怕無人能在如此困難的情形下完成此等壯舉,再加上其勇闖大寧城說服兀良哈三衛歸順朝廷,簡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無不充滿了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