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帝實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決了違禁物資外流的頑疾,並且切斷了張立誠和方國珍等殘部與大明內陸的聯係,但卻使得倭寇激增,逐漸成為了困擾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與出海有關的產業悉數斷絕,再加上地方官員的貪酷,這使得饑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盜的行列。
畢竟,自古以來百姓們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長卻有限,一旦無法出海謀生其生活必將陷入困頓。
而自宋朝以來,東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等等,養活了可謂百萬計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明朝海禁令無疑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
故而,對當地的百姓來說隻有兩條路走,一是甘受饑寒交迫的困頓生活,一是鋌而走險當倭寇,從事海上走私或者對大明沿海進行劫掠。
聽了李雲天的話後,宣德帝的眉頭微微皺了起來,雖然沿海的地方官府從未有過轄地內的百姓因為生活貧困而淪為倭寇的奏報,但是他很清楚李雲天並非危言聳聽。
很顯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為了政績同時也是害怕擔責,自然不可能把百姓們因生活貧困而成為倭寇的事情上報,那樣的話他們難辭其咎。
所以在宣德帝得到的奏報中,最多也是沿海有百姓利欲熏心加入倭寇,至於那些百姓生活窘迫之事絕口不提,否則豈不是自討苦吃。
對於地方官吏那些欺上瞞下的行為,宣德帝已經早有耳聞,隻是沒有想到沿海居民會有如此多的人淪為了倭寇。
這也怪不得大明的海防防線成為了一道擺設,在當地人的裏應外合下那些海防衛所的軍士根本就無法得知倭寇的行蹤。
再者說了,以海防衛所鬆懈的訓練和低落的士氣,恐怕也沒人肯跟那些倭寇拚命,巴不得不知道倭寇來襲的消息,等到倭寇劫掠完了再去收尾,裝模作樣地追殺一番。
“諸位愛卿,朕是否應該放開海禁?”沉吟了一下後,宣德帝看向了在座的大臣,畢竟海禁事宜是大明的頭等軍國大事,故而他需要征詢朝中文武重臣的意見。
“皇上,臣也曾聽聞沿海百姓加入倭寇一事,如今促成太祖皇帝禁海的事由隻剩下倭寇一項,臣覺得海禁可開。”
張輔抬頭看了看周圍的眾人,見沒人有開口的意思,於是不動聲色地向宣德帝說道,遇到這種事情就需要按照官位由高到低的順序來向宣德帝表明態度。
“倭寇屢禁不止,臣以為可放開海禁,既使得沿海居民能得以休養生息,又可調動沿海居民共同抵禦倭寇,使得倭寇無所遁形。”楊士奇望了一眼蹇義,見蹇義在那裏悠閑地端著一杯香茗品著,因此鄭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說道。
作為李雲天的恩師,楊士奇自然要在廷議上支持李雲天,更何況他也認為海禁令過於苛刻,是時候做出調整。
“皇上,臣對沿海官府未能治理好民政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頓深感愧疚,如放開海禁能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臣認為可行。”這時,蹇義放下了手裏的茶杯,一臉遺憾地向宣德帝說道。
“臣附議!”剩下的眾人見張輔、楊士奇和蹇義已然表明了態度,因此紛紛表示了對開放海禁的讚同。
作為在宦海浮沉了數十年的文武重臣,在座的大臣早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宣德帝經過李雲天的勸說後有開放海禁的心意,再加上李雲天提出開放海禁一事以後倘若出了什麼岔子要由李雲天來扛,因此眾人自然不會反對。
現在的宣德帝可不比登基的時候,已然掌控住了朝中的局勢,身上再現了永樂帝的風采,故而朝中重臣輕易間不會去觸怒他。
當年洪武帝要禁海的時候朝中雖有不少大臣反對,但敢當麵進諫的可少之又少,進而使得海禁令順利實施。
況且,隨著大明與南洋乃至西夷諸國海上貿易的發展,包括倭寇在內的海盜將成為大明清除的重點,眾臣自然也希望能清除困擾大明已久的倭患。
“既然如此,那麼就傳朕旨意,放開海禁令,允許海民出海謀生,但不得私自與海外諸國貿易,違令者斬!”宣德帝見在座的眾臣都同意開放海禁,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絲笑意,沉吟了一下後宏聲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