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宣德帝對胡瀅有知遇之恩,再加上其已經位極人臣,因此胡瀅於情於理都要支持太子,否則的話不僅要受到外界的非議而且死後也無法去見宣德帝,故而孫皇後對胡瀅十分看重。
其實,拉攏胡瀅是李雲天對孫皇後的建議,從目前朝堂上的局勢來看胡瀅在六部受到了吏部尚書郭璡和戶部尚書劉中敷的挑戰,如果太子不能順利登基又或者大權旁落的話那麼他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越王掌控了朝堂上的政局那麼肯定會拿胡瀅開刀,既是殺雞駭猴震懾六部同時也是扶持親信擔任禮部尚書。
胡瀅即便是想要投靠越王,可由於其與宣德帝之間的密切關係,他能否得到越王的信任殊難預料,禮部尚書是一個與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同樣重要的位子,越王肯定會安插自己人。
再者說了,郭璡和劉中敷為了對抗胡瀅,有很大的幾率會被越王拉攏,畢竟兩人沒有胡瀅與太子之間的關係親密,故而選擇越王作為後盾。
宣德帝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他精心挑選的用來相互製衡的十二位托孤大臣會在越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發生分裂,進而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楊榮和胡瀅隨後開始聯絡朝中關係親近的文官,準備等宣德帝的頭七一過就向張太後奏請太子登基,以免夜長夢多。
通常來說,如果不是形勢緊急的話要等到大行皇帝出殯後新帝才正式登基,可現在的情形很顯然對太子不利,因此太子越早登基對其越有利,有越有利於穩定大明的朝局。
孫皇後召見了周征、楊榮和胡瀅,越王也沒有閑著,頻頻與朝中的文武大臣相見,打著張太後的名義坑蒙拐騙,大肆拉攏朝中的文武大員。
其實對於大部分朝臣來說,無論太子還是越王登基對他們都沒有什麼影響,畢竟太子和越王都有登基的資格,那種頑固不化的迂腐臣子畢竟隻占少數,否則當年也不會永樂帝一進城南京城的納西文武大臣們就爭相前去投靠。
說到底,太子和越王誰能一承大統,就要看兩人誰的實力更強,越王雖然隻是一個閑散王爺,但他這些年在京城並不是白待的有著龐大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個時候就充分地得以應用。
大年初八的下午,越王特意去了一趟鎮國公府去吊唁李雲天,在靈柩前曆數了李雲天曾經立下的赫赫功勞,對李雲天是大加讚賞,聽得現場的人唏噓不已。
在京城的各方勢力中,越王最想拉攏的就是鎮國公府,如果擱在以前的話他沒有這個機會,因為李雲天是太子的老師肯定會支持太子。
可現在形勢不同,由於宣德帝的猜忌李雲天莫名其妙地死在京畿都督府大大火中,這就使得太子與鎮國公府之間產生了一道難以愈合的裂痕,正好可以使得越王趁虛而入,對鎮國公府進行拉攏。
作為驍武軍一係勳貴的精神支柱,鎮國公府的意向決定了講武堂武官和驍武軍將領的態度,而城外驍武軍大營的數萬驍武軍士兵是大明最為精銳的軍事力量,將會左右京城政局的發展。
換句話來說,鎮國公府在太子和越王之間支持誰,那麼誰就在京城有了壓倒對方的軍事力量,而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換代莫不是以暴力為基礎的,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確保在皇位爭奪中有壓倒對方的優勢。
對於越王伸來的橄欖枝,周雨婷表現得中規中矩,既沒有接受但也沒有拒絕,這使得越王禁不住鬆了一口氣。
考慮到鎮國公府與太子一直以來關係融洽,周雨婷沒有拒絕他的好意已經達到了越王的目標,這意味著鎮國公府依舊對宣德帝有著非常強烈的怨念,以至於遷怒到了太子的身上,否則鎮國公府會堅定地立在太子一邊。
而且,經過鎮國公府一行,越王敏銳地從李雲天的幾位夫人的言行舉止中感覺到鎮國公府內部由於李雲天之死正麵臨著分裂,使得周雨婷不得不努力維持家裏的和睦。
越王甚至知道造成鎮國公府這種局麵的人是李雲天的六夫人雷婷,雷婷與李雲天相處的時間最長,感情也最為深厚,因此雷婷想要給李雲天報仇,為此雷婷在回京後並沒有住在鎮國公府而是去了講武堂,另外李雲天的十夫人諾敏也支持雷婷。
不僅如此,越王還敏銳地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執掌了九州商會的陳凝凝和鄭婉柔,以及掌控了水師的柳雯晴並沒有回京,而是派人回京代替她們吊唁李雲天。
可以說,陳凝凝和鄭婉柔、柳雯晴的這個舉動十分反常,意味著三人因為李雲天一事對朝廷充滿了戒心,故而才留在外地避免被朝廷一網打盡。
在越王看來,他並不奢望著能得到講武堂和驍武軍的擁護,隻是希望講武堂和驍武軍屆時不要支持太子,那麼他的勝算將超過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