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聽聞此言,李雲天和張輔、楊士奇等文武權貴不約而同地跪了下去,宮女和內侍也相繼跪下,屋裏頓時哭聲震天。
“傳朕旨意,太皇太後操勞一生,其喪事一定要辦得風風光光。”正統帝和孫太後、胡皇後隨後也跪在了床前,正統帝一邊擦著眼淚一邊高聲吩咐跪在身後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聞言磕了一個頭,急匆匆地離開前去張羅張氏太皇太後的喪事。
“山雨欲來風滿樓!”隨著張氏太皇太後的離去,跪在正統帝身後的李雲天好像已經嗅到了硝煙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說道。
望著床榻上麵色安詳的張氏太皇太後,兩行熱烈順著李雲天的臉頰流了下去,張氏太皇太後一直對他倚重有加,對忠王府也頗為關照,這使得李雲天對她的離去黯然神傷。
張氏太皇太後薨了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京城,整個京城隨之籠罩在了哀傷的氛圍中,百姓們對賢良淑德的張氏太皇太後敬愛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動為之戴孝。
在張氏太皇太後留下的遺詔中,勉勵朝中文武大臣輔助英宗實行仁政,語氣誠懇淳厚令百官萬分感動。
為了彰顯張氏太皇太後的生平,經過禮部擬定,正統帝為她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後”。
後世之人對張氏太皇太後有著頗多讚譽,《明史紀事本末》上記載:
宣皇晏駕,新主幼衝。王振以青宮舊侍,儼然自負顧命。其時三楊猶在位也。太後賢明,有漢馬氏、宋高後風。
《明史演義》上說:王振用事,禍啟英宗,太皇太後洞燭其奸,令女官擬刃於頸,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請,不即加誅,大奸未去,貽誤良多……若太皇太後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十二月,張氏太皇太後與仁宗合葬於獻陵,並附祭於太廟,一代賢後終於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張氏太皇太後出殯後,一直忙著喪事事宜的李雲天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現在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已經臨近尾聲,江南稅務革新也快落下帷幕,這使得他難得地清閑了下來。
說是清閑,並不是李雲天無所事事,他身居高位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公務,隻不過手頭的公務沒有新軍軍製改革和稅務革新那樣耗費精力。
張氏太皇太後入葬的第三天,王振被正統帝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宋大山取代了楊慶成為了禦馬監太監,正式執掌宮裏的禁軍,而楊慶被調往南京任職。
伴隨著宋大山和王振的提升,內廷的勢力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王振和宋大山正式確定了內廷的主導地位,使得金英和王瑾等原內廷的大佬不得不對兩人敬畏三分。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張氏太皇太後在的時候金英和王瑾等內閣老人還會受到重用,可隨著張氏太皇太後的離世正統帝身邊的宦官們開始踏入權力的舞台,他們唯有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正統帝之所以沒讓王振取代金英和王瑾等人在司禮監的地位,是考慮到金英等人的資曆和功績,因此希望王振能循序漸進地掌控司禮監,一蹴而就的話不僅容易落人口舌而且還會使得內廷生亂。
金英和王瑾是兩個聰明人,自然清楚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正統帝沒有免去兩人的職務,但兩人知道正統帝想要讓王振來執掌司禮監,故而知趣地把司禮監的事務交給王振,這使得王振意氣風發,萬分得意。
就在王振進入司禮監不久,王振的家人遷到了京城,住進了一所氣派的宅院中,歡天喜地地準備著過年事宜。
據李雲天所知,王振家人所住的這座大宅子是六部的一名官員送給他的,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氣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經受住權勢的誘惑,故而為了升遷那名官員選擇投靠王振,希望王振能在正統帝麵前美言幾句。
雖然王振進入司禮監後行事變得張揚起來,不過李雲天現在沒有精力關注他,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已經從江西押來了京城,由於楊稷案情重大故而三法司進行了會審。
李雲天查看了楊稷的卷宗,心中感到非常無奈,在確鑿的證據麵前楊稷的惡行一一暴露,必將難逃一死,這對楊士奇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