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向前走去,就像地圖上畫的一樣,我們在走過剛才那段陡坡之後,麵前是一段平整的道路,我們看到這段路兩邊和腳下都有砌磚,很顯然是人為修築的。
我剛走了幾步,就聽到腳下有畢剝畢剝的聲音,就好像嗑瓜子的聲音,我往下一看,見到腳下有無數幹死的蟑螂,經我們的踩踏,碎成了粉末。
我強忍著惡心繼續向前,我看到這通道兩邊的牆壁上都有方形壁龕,用以置放青銅燈台,隻是年深日久,這些燈台大多都已朽爛,要不然光這一個古青銅燈台,也能賣出好大價錢。
這些砌磚大多是菱格磚,中間刻有形狀各異、雕琢美化的蝶紋,清麗流暢,繁簡適中,的確是晉代的風格。
吳慎說道:“晉代的砌磚上的花紋一般有錢幣紋、席紋、龍紋、羽人紋、菱格紋、十字放射花紋等,這種蝶紋倒是很少見,根據研究,砌磚上的花紋一般都跟窯主人生前的財力、地位和信仰等有關,比如羽人紋,代表著窯主人長生不死、羽化成仙的觀念,而錢幣紋則一般表示窯主人福蔭後代、招財進寶的願望。不過這種蝶紋背後代表著什麼,我所知甚少,也不敢妄下判斷,但估計也和羽人紋仿佛,晉人好老莊,表達的可能是‘脫胎換骨、化蝶成仙’的願望。”
我雖從阿爹那了解到了不少關於古墓形製的知識,但對這古墓背後的文化卻了解不多,聽了吳慎的這一番話,感覺區區幾塊磚頭,還能牽扯出這麼多知識,不由得對吳慎刮目相看起來。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丙字通道貳”的盡頭,眼前是一個很深的裂穀,吳慎目測了一下,說道“這地圖上沒騙我們,這裏落差確實在十三米左右,隻是這下麵的積水有多深,地圖上並未明示……看那裏!”
阿爹和我朝著吳慎所指的方向看去,見不遠處有一段石階,我們過去看了一下,見這石階回旋而下,最後沒入了水中。
吳慎說道:“按照地圖上所畫,這水下五六米處,便有一個橫向的通道,這通道的盡頭連接的是一個名為‘青銅門祭壇’的地方,看樣子是和我們現在站的地方一樣的一處高地,不過這又是什麼?”
我看了看地圖,這水下通道中間一段的上方,有一個方形的輪廓,標識的是“蟲卵浮道”,通道入口處還畫有幾道橫杠,不知又代表了什麼。
吳慎說道:“琅琊穀處於郯廬斷裂帶揚子斷塊與華北淮陽斷褶的交界處,這裏可能是地震活斷層,眼前的這個落差應該是中古時期地質活動形成的,這下麵的水應該很深,這是我的一些推測,還做不得準,一切未知,還得身臨其境,親自探查一番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吳慎走到石階旁,說道:“這裏好像有腳印。”
阿爹和我看了一眼,我看到那石階上總共有三雙腳印,其中一雙明顯偏小,很可能是女人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