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公司成立之初,比爾蓋茨總是親自去拜訪客戶、推銷軟件,時間連續超過6年之久。即使到後來,他隻要有新產品推出,也總是親自巡回全世界去做推銷。比如:Windows 95的銷售,還有1999年他親自來中國深圳推銷“維納斯計劃”。媒體稱他為全世界最有錢的推銷員。
據統計,有90%的大企業家都有過推銷的工作經驗。因此有人說,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是一個成功的推銷員,一家公司的老板一定是這家公司最好的推銷員,否則他的公司便很難得到發展。
很多大企業家在回憶自己取得成就的過程時,不無感歎地認為,是推銷的經曆給予了他們獲得成功的能力和方法。
推銷是最辛苦的,遇到的挫折、困難也最多,受的磨煉也最多。要把推銷做好就一定要承受住非常大的壓力。但不可否認,推銷是最能鍛煉人的,推銷需要口才學、心理學、溝通能力、談判能力、說服力與人際關係的綜合運用。雖然要做好的確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它為我們帶來的經濟報酬與能力相對是最大的,也是其他職位所無法給予的。因此,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論斷:一個能做好推銷的人,就不會被其他任何一份工作難倒。
世界頂尖銷售大師金克拉說:“不會推銷的人,他一定會瘦成皮包骨。”
隻要擁有了推銷的心態,在生活中,我們就會時時向他人推銷商品以獲得報酬,推銷自己以獲得機遇,推銷觀點以獲得肯定……這樣努力下去,誰說成功會很遠呢?
與推銷相比,行銷心態的建立對我們的財富積累更加有用。那麼行銷和推銷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行銷考慮的問題是怎樣讓錢自動送上門,怎樣吸引財富,而推銷考慮的是如何捕獲財富。
行銷講究的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打造自己的品牌,讓客戶接受、認可並忠誠於自己的品牌。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五十幾億人,如果能夠讓每個人都拿出1元錢來給我們,那麼頃刻就會成為大富豪了。但關鍵的問題是要怎樣才能讓每個人都拿出1元錢?這就需要依靠行銷心態來實現。
隻有首先具備了行銷的意識,才能夠把生意做大,也就是說,想賺大錢,就要思考如何大量提供、大量銷售。
微軟公司出品的Windows 95,據說在推出後3個月之內銷售量已經超過700萬套。
前任世界首富山姆·威頓,他的威明百貨商場在全美有2000多個銷售點,每天要服務超過60萬的顧客。
試想,如果你能憑借行銷心態找到大量提供、大量銷售的方法,不是就和世界上每個人都給你1元錢一樣了嗎?這樣,財富怎麼還會遙不可及呢?
行銷是切實可行的財富積累的方式,但是要做好行銷就必須先做好推銷,推銷是行銷的基礎。而想要擁有財富的人就必須要具備推銷和行銷中的兩種好心態。善於借勢,多與成功者合作
我們都知道經濟是有周期的,換言之,任何一項產品或服務,都有上升期、高潮期、下跌期和低穀期。如果能夠在某個有前途的行業興起之處便及時跟進,成功獲得財富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往往這股“行業風”是來得快也去得也快,一個不注意就會時過境遷、變賺為賠,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對於這種時機的把握往往需要有很敏銳的商業觸覺,而敏銳的商業觸覺則是成功者長時間在商海裏沉浮而獲得的一種本能。一個剛開始從商的人,是不可能具有這種能力的。有效彌補這種缺失的方法就是和有錢人合作。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合作從他們身上學到自己所不具備的財富特質,為以後自己更大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與成功的人合作、善於借勢,是獲得財富最直接便捷的方法。而這種合作往往分為三步。
1.幫助成功者工作
首先,我們要看看在自己目前從事的行業中誰是頂尖人物,已經實現了他的目標,我們就想方設法地到他身邊去幫助他工作。
在幫助成功者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真正地學到成功者的“秘訣”。幫助成功者工作一年往往能學到比幫一般人工作兩三年還要多的東西,其中包括了經濟上、知識上、能力上、人際關係上等。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就曾幫助過當時的世界首富“鋼鐵大王”卡耐基工作。在這段時間內,通過卡耐基他有幸認識了500多位世界上各行各業知名的成功人士,其中包括發明大王愛迪生、電話的發明者貝爾、羅斯福總統、泰瑞莎修女……試問,如果不是幫助卡耐基工作他有可能認識這些人嗎?
2.與成功者合作
在幫助成功者工作的過程中,我們累積了大量的經驗和實力,但是羽翼卻不夠豐滿,還沒有辦法獨立。於是,與成功者合作就是上選之策了。
與成功者合作時,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得遠一些,不以眼前的短期利益為首要考量,先考慮的是成功者的成功經驗、無形資產以及相關的影響力與長遠的效益。就像克萊斯勒與奔馳車的合並,並不會計較眼前誰得的多誰得到少,而是以長遠的市場資源共享為著眼點的。
3.找成功者幫你工作
社會上有一種既普遍又典型的現象:很多沒有學曆的人卻聘來碩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在為自己工作。這正是因為這些人走過了前麵兩步,將自己提升到了足以讓優秀的人甘心跟隨的高度。當然,想找到成功者幫你工作,需要一雙伯樂的眼睛。如果一個人被眾多成功者的力量推動著前進,又怎麼可能不快速成長呢?就像很多公司都樂於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來聘請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一樣。
我們不僅要善於借時勢,還要善於借人勢,這樣自己才能飛得更遠、更高。
抓住機會,創造機會
如果留意一下富豪們的經曆,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富豪在30歲之前,往往什麼都不信,不信命、不相信運氣、甚至不相信機會。他們從不相信天下有免費的午餐,他們認為,所謂機會不過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一種情況的改變。
在30歲之前,他們總是力爭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至善至美,無論大小;並不斷地從過程中學習和領悟,不斷地積累知識、學識、見識和膽識。即使遭遇了什麼天災人禍,他們也不會去抱怨。在他看來,機遇現成自然更好;如果沒有也無關緊要,大不了自己去創造一個。華人首富李嘉誠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1950年,李嘉誠用五萬港元創辦了長江塑膠廠,開始了屬於自己的事業,也走上了他的財富之路。
在創辦之始,李嘉誠憑著自己多年累積的社會經驗和靈活的商業頭腦,以及“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做了幾筆生意,並積累了一些資本。就在李嘉誠致力於公司發展的時候,危機出現了。
由於擴張速度過快,而工廠的技術和設備比較落後,工廠出現了開始日夜趕工的現象,接著又出現了不能按時交貨,或者產品質量不達標而被對方拒收甚至索賠的問題。倉庫裏被退回的產品堆積如山;前來索賠的客戶、追貨款的原料商、銀行催還貸款的人也樂此不疲地找上門來。因為開工不定期,許多員工即將被辭退;留下來處理事務的員工也心神不寧,不能專心工作。一句話,工廠瀕臨關門倒閉,慘遭清盤的邊緣。
麵對如此窘境,一般人恐怕早就長歎一聲“時不我與”,接著便放棄了吧,但李嘉誠卻冷靜地分析了情勢,他將自己的慘狀完全歸咎於自己的不慎,自己應該承擔全部責任。綜合考慮之後,他果斷地做了四件事。
第一,召開員工大會,承認自己經營管理上的錯誤導致了目前的窘境,並承諾不論情況怎麼糟,他也不會犧牲員工的利益,並希望大家能攜手渡過難關。
第二,他不辭辛勞地拜訪了銀行、客戶、原料商,真誠地向他們講述了目前自己公司的情況,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對方多給些時間,並承諾在期限內一定如數償還。李嘉誠讓大家明白他的真誠、給予他諒解,並讓大家明白隻有幫助他才是最好的“雙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