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富爸爸》一書的作者,著名投資專家羅伯特·清崎早已經指出,對待財富的心態會決定我們追求財富的結果。
貧富之間的最短距離隻有0.05厘米,而這個距離正是我們的心態。好學、勤學、吃苦、獨立、自信、真誠、果敢、善於思考、勇於冒險、敢為天下先,能夠成就財富;懶惰、依賴、欺騙、虛偽、膽小、好逸惡勞、因循守舊、優柔寡斷,隻會讓我們永遠被拒於財富的大門之外。
堅信自己能賺更多的錢
如果同樣麵對一件自己買不起的東西,窮人一般會說:“我可支付不起。”他愛錢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能賺到錢;而富人則會問自己:“我應該怎樣才支付得起呢?”他相信自己能夠找到方法來賺錢。
因此,我們不但要喜歡錢,而且要相信自己能夠擁有它。
34歲時,邁克爾·喬丹的年薪加上廣告費讓他一年就有8000萬美金的收入;
萊昂納多在拍完泰坦尼克號之後,一年內光是分紅就達到了3300萬美金,而一部一部接踵而至的片約都是2100萬以上的片酬,而他當時才23歲;
比爾蓋茨在20歲時還身無長物,但是44歲時他卻擁有了1060億美金的資產;
……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從一文不名變成了富商巨賈。換言之,白手起家賺大錢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你不能肯定這個概率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是嗎?
要相信自己能賺比目前收入更多的錢;相信隻要通過努力和學習,自己也可以擁有滾雪球一樣積累財富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擁有駕馭金錢的能力……我們必須相信自己可以,不被他人的消極言行所影響。一旦相信自己能,我們的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而行動也會隨之改變,結果也就理所當然地不同。
窮人總是說:“我賺不到錢。”於是這句話就變成了事實。
富有的人則總是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富人。當別人讚揚他的時候,他會說:“謝謝,富人一般都這樣。”當他拒絕某事時會說:“我是一個富人,而富人從不這麼做。”即使他投資失敗嚴重破產後,他仍然把自己當做是富人,他鼓勵自己“我是富人,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不是永久的”……
當一個人不相信自己能賺大錢時,即使你把世界上最行之有效的賺錢方法放在他的手裏,他也不敢用它去實踐,因為他不相信;而當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賺大錢的時候,即使暫時沒有好的方法,他也會努力地去把它找出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哎!現在這個社會,賺錢真是越來越難了,花錢倒是越來越容易了。”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如果賺錢真的那麼難,為什麼每天都有財富在增加?你花的錢不正是被別人賺去了嗎,為什麼別人賺你的錢會那麼“容易”?
其實,所謂的容易和難都隻是我們產生的心理錯覺。由於你花錢的時候占據了心理主動的優勢,因此那是容易的;而賺錢的時候你將自己置於被動的位置,那自然也就感覺困難了。
事實上,賺錢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困難。隻要我們知道那些有錢人是如何賺錢的,采用了什麼方法,通過了哪些步驟,采取了什麼行動,做對了哪些事情?當我們學會了賺錢的規則,再按照規則去行動,我們也會有類似的結果。
世界上每一個成功的人或有錢的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都會遵循著某些固定的法則,采取某些不變的道理,隻不過方式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如果我們還沒有成為一個有錢人,那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其中的秘訣、法則和定律,還不懂得有錢人應該懂的事情。
因此,從現在開始,要堅信自己可以賺更多的錢,秉持著“我是‘有錢人’”的心態去弄清楚裏麵的門道吧!
使所擁有的價值不斷增值
想要賺錢,我們就需要先明白錢是怎麼來的。錢是你用相應的價值交換而來的。別人願意付錢給你,是因為他看重你提供的價值,願意用錢和你交換。你提供給他的價值越大,獲得的錢也就越多,當然這個價值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
一個企業家能組織一個公司的正常運營,能為企業拉到上千萬甚至上億的生意,能夠負擔起上百甚至上千員工的生計……這些就是他所提供的價值,他提供的價值高,自然報酬也就高。
就像我們平時消費,我們之所以願意把錢高高興興地交給別人,是因為你得到了你認為很合算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可能以商品體現,也可能以服務體現。
要賺錢、要增加收入,就要先思考如何讓自己所擁有的價值增加。
首先,我們要思考如何使我已經擁有的價值增值。
價值一般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有形的是指像黃金、房產等,而無形的是指我們個人的才華和技術,以及所擁有的人際關係網等。
我們都知道當需求大於供給的時候,價值就會增加,而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對於它的需求強度往往是不一樣的。因此,會賺錢的人很懂得在最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將價值賣給最需要它的人來獲得金錢。
對於現有價值增值往往是利用“熱效應”來使價值的體積變大的一個過程。比如炒房產、股票的高手,精明的商人,還有職業獵頭等,他們就深諳其中的增值之道。
其次,我們還要考慮如何不斷地獲得新的價值,讓它在數量上增加。
實際上,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方法。比如進修,讓自己的能力和技術提高,從而獲得更高的報酬,這就是為什麼博士往往比學士工資要高的原因。還比如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研製等。
其實,在對價值數量的增加上,有兩種心態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是不斷學習;二是創新。
這兩者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學習是基礎,隻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擁有了良好的知識基礎,才能夠推陳出新,達到創新的目的;同樣,創新又反過來影響著學習的效率。
在美國,曾有一家報紙以《一個針孔價值100萬美元》為大標題,刊登了這樣一件事:
美國的方糖海運到南美,途中受潮,令製糖公司損失不小。於是,公司請專家研究解決辦法,雖然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卻毫無收獲。
這時,公司一個工人在考察的時候發現輪船是設有通風設備的,隻是方糖包裝緊密。他試探性地在一些包裝盒上紮了幾個針孔,讓兩頭通氣。結果包裝盒上紮有針孔的方糖一點都沒有受潮。工人將這件事講給老板聽,因此得到了100萬美元的獎勵。
一個日本人讀了這一報道後,也開始了他的“針孔”財富計劃。他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釘了個小孔,使本來灌一次油隻能用10天的打火機延長到能用50天。很快,這種改良後的打火機就暢銷日本。
他還在女傭的紐扣上打個小洞,注入香水,利用大氣壓的物理原理將香水封存在有孔的紐扣中。這種香水紐扣大獲女性喜愛,因此訂單很快就如雪片般飛來。
美國工人以針孔解決方糖受潮問題正是建立在對物理有相對了解的基礎上,而日本人不但通過學習報紙,將“針孔”學以致用,更是創新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我們都知道,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而我們如果不想被時代、被社會拋棄,就一定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增值。這樣,我們才可能成為領軍人物。你知道,一片果園裏那些最大、最熟的果子總是屬於那些先到的人。
推銷、行銷要有好心態
首先讓我們來看下麵兩個事例:
香港首富李嘉誠在小時候,家境貧困,以至於他16歲就開始做起了推銷員。因為嚐過貧窮的滋味,他總是比別人更多地去付出,別人工作8小時,他就工作16小時,別人做一遍,他就做兩遍。於是,他成了公司的銷售冠軍。18歲時,他被提升為業務經理;20歲時,公司提升他為總經理;22歲時,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人生,成立了長江實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