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是人際交往中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一個人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映或連鎖反應。正確地認識、掌握並了解這些潛在的心理定律,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讚美定律:讚美他人方能博得他人心

人際交往中,你如果樂於讚賞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你的交往快樂指數就會大幅度地提高。讚美是人際交往成功的一種重要能力,在適當的時間給予他人讚美,不僅可以使對方獲得信心和動力,還會讓對方會因此而喜歡你,而你自己也將受益匪淺。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到了心理學家的家裏,孩子的母親說:“我這個孩子幾乎沒有任何優點,讓我傷心透了。”於是,心理學家開始從孩子身上尋找某些他能給予讚許的東西。結果他發現這孩子喜歡雕刻,並且工藝很巧妙,而在家裏他曾因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懲罰。心理學家便為他買來雕刻工具,還告訴他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同時讚美他:“你知道,你雕刻的東西比我所認識的任何一個兒童雕刻得都好。”不久,他又發現了這個孩子幾件值得讚美的事情。一天,這個孩子使每一個人都大吃一驚:沒有什麼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子清掃一新。當心理學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他說:“我想你會喜歡。”

人類本性上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讚美,這如同食物和空氣一樣對我們很重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指出,人在溫飽之後,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我實現”。可見,喜歡被讚美是每個人的天性。聽到別人讚揚自己的優點,就會覺得自身價值得到了肯定。

在一家餐廳裏,有兩位客人同時向老板娘要求增添稀飯時,一位是皺著眉頭說:“老板,你為什麼這麼小氣,隻給我這麼一點稀飯?”結果那位老板也皺眉說:“我們稀飯是要成本的。”還加收他兩碗稀飯的錢。另一位客人則是笑著說:“老板,你們煮的稀飯實在太好吃了,所以我一下子就吃完了。”結果,他拿到一大碗又香又甜的免費稀飯。

人在被讚美時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行為塑造”,我們會試圖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種優點的人。並且,這種塑造有心理強化作用,會不斷鼓勵自己向著某個好的方向發展,真正具備人們口中的某些優點。正是在這種自我塑造的過程中,我們產生了一種不斷前行的力量。讚美他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常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脈圈,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別人讚美的。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讓他們去達到它。他們寧願做出驚人的努力,也不會使你失望。因為讚美是不會被人們拒絕的。我國清朝出現過一部《一笑》的書,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一千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一千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持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您了。”

這隻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讚美他人能滿足他們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一個人的自我,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

美國的一位學者這樣提醒人們:努力去發現你能對別人加以誇獎的極小事情,尋找你與之交往的那些人的優點,那些你能夠讚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種每天至少五次真誠地讚美別人的習慣,這樣,你與別人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和睦。

讚美他人能溝通自己與他人的感情。特別是當你與他人產生隔閡時,關心對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長處,是消除這種隔閡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對於自己不太親近的人,恰到好處地給予讚美,也會使雙方增加親近感,建立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讚美可以使人們的關係親近。同時,讚美他人還可以反過來激勵自己。被人讚美的,肯定是一個人的長處。而在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差距,並促使自己努力趕上去。所以讚美他人,在鼓勵他人進步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進步;這也許就是前麵所說的讚美他人,自己也可以獲得多方麵的回報。

當然,讚美別人並不是隨意附和,更不是信口開河,那種毫無顧忌的讚美隻會令人生厭,在我們運用讚美定律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真誠

讚美別人要出於真誠,所講的內容是對方確實具有的或即將具有的優秀品質或特點,而不要口是心非,讓對方感覺你言不由衷或另有所圖。比如如果你誇獎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士長得魁梧,恐怕就會出現“拍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況。

2.迎合對方的心理需求

你所讚美的內容應是對方感興趣或是能夠引起對方興趣的,如稱讚已婚女性身材苗條,讚揚老年人身體硬朗,說孩子聰明伶俐,這些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讚美的話要具體

讚美的話切忌模糊籠統,否則就會給人以敷衍了事的感覺。我們要通過細心的觀察,然後發出肺腑之言,對方才會滿意接受。

麵子定律:會給人麵子的人善交際

有這樣一個故事:

瓊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高級珠寶店做售貨員的工作。雖然不是什麼好工作,但已是非常難得了,所以,瓊斯格外珍惜這個機會。

一天,瓊斯在整理戒指時,瞥見另一邊櫃台前站著一個男人,高個頭,白皮膚,年齡大約三十歲,但他臉上的表情嚇了瓊斯一跳,這幾乎就是這不幸年代的貧民縮影:一臉的悲傷、憤怒、惶惑,好像一隻掉進陷阱中的野獸;剪裁得體的法蘭絨服裝已經襤褸不堪,訴說著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種企盼而絕望的眼神,盯著那些寶石。

瓊斯的心中因同情而湧起一股莫名的悲傷,這時電話鈴響了,瓊斯急忙去接電話,當她急急忙忙跑出來時,衣袖碰落了一個碟子,6枚精美無比的鑽石戒指滾落到地上。瓊斯慌忙四處尋找,撿起了其中的5枚,而第6枚卻怎麼也找不到。

瓊斯想,一定是滾落到櫥窗的夾縫裏,就跑過去細細搜尋。沒有!她突然瞥見那個高個男子正向出口走去。頓時,瓊斯知道戒指在哪兒了。碟子打翻的一刹那,他正好在場!

當男子的手將要觸及門把時,瓊斯柔聲叫住了他:“對不起,先生!”那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無言,足足過了有一分鍾。“什麼事?”他問,臉上的肌肉在抽搐。

瓊斯深知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有多麼艱辛,還能想像得出這個可憐人是以怎樣的心情看待這個社會:一些人在購買奢侈品,而他卻食不果腹。

“先生,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現在找份工作很難,不是嗎?” 瓊斯神色黯然地說。男子久久地審視著她,終於,一絲柔和的微笑浮現在他的臉上。“是的,的確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一定會幹好這份工作。”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給了瓊斯: “我可以為你祝福嗎?”瓊斯也立刻伸出手,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聲音說:“也祝你好運!”

男子轉過身,慢慢走了出去,瓊斯目送他的身影漸漸遠去,轉身來到櫃台,把手中握著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處。

這是一個美國《讀者文摘》發表的《第六枚戒指》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給對方一個台階,讓對方不失麵子是多麼的重要。

麵子定律是指在社會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對方,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不要為一些無原則的小事情而讓對方覺得顏麵盡失。

很多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這就是人們都有保全自己麵子心理的原因。要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就必須了解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聰明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這樣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還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

有一位文化界的學者。他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的雜誌評鑒工作。這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有很高的榮譽,許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隻能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問他為何年年有此“殊榮”,他在年屆退休,不再參加此項工作後才公開秘訣。

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麵子。他說,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鼓勵而少批評,在公開場合要給人家麵子,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人家批判得一無是處。當然,我也不是隻做表麵文章盡說大話,在會議結束之後,我會找來雜誌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的缺點。”因此雖然雜誌有先後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麵子。因為他顧慮到別人的麵子,因此無論是承辦該項業務的人員還是各雜誌的編輯人員,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找他當評審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有口才,已有機會就大發宏論,不給別人留絲毫的麵子,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在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給人麵子並不難,像上述的那位學者一樣,懂得讚揚和批評有一定的分寸和場合。既堅持原則性,也要講究靈活性,既堅持真理,也不能得理不饒人,也要給人以麵子,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夠有麵子。

通用電器公司曾經很好地處理過一件棘手的事情,既給了員工麵子,又很好地協調了工作。那時候,他們麵臨一項需要處理的工作:免除一位職員擔任某一部門的主管。這位職員在電器方麵是一個天才,但擔任計算部門主管卻徹底地失敗。然而公司卻不敢冒犯他——公司絕對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於是他們給了他一個新頭銜。他們讓他擔任“通用電器公司顧問工程師”,這項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隻是換了一項新頭銜——並讓其他人擔任部門主管。

這位職員十分高興。通用電器公司的上層人員也很高興。公司已溫和地調動了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職員”,而且他們這樣並沒有引起一場大風暴——因為公司讓他保住了他的麵子。

保住別人的麵子,就是給別人一個悔改的機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虛榮感。但很多人卻總愛掃別人的興,出言不遜,或做法過激,當麵令同事麵子掛不住,以致當麵撕破臉皮,互不相讓,翻臉成仇。但是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得多,因此,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懂得他人的感受,不要把事情做絕,給他人麵子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黃麗是一位食品包裝業的行銷專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項新產品的市場測試。可是,她卻犯了一個大錯,導致整個測試都必須重來一遍。當她開始向上司報告時,她恐懼得渾身發抖,以為上司會狠狠訓她一頓。可是上司不是她想象的那樣,而是謝謝她的工作,並強調在一個新計劃中犯錯並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等待第二次測試對公司更有利。上司保留了黃麗的麵子使她深為感動。果然第二次測試她進行得十分成功。

縱使別人犯了錯,而我們是對的,如果不能為別人保留麵子,也許會毀了一個人。時時想到保留他人的麵子,這是何等重要的問題!而我們卻很少有人考慮到這個問題。許多人常常喜歡擺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嚇,在眾人麵前指責別人,卻沒有考慮到是否傷了別人的自尊心。隻要我們多考慮幾分鍾,講幾句關心的話,為他人設身處地想一下,就可以緩和許多不愉快的場麵。實際上,如果你是個對麵子無所謂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你注定有一天成為吃虧的人。

台北縣曾經發生一起血案,蕭崇烈一家三口被殺,在警方鍥而不舍的查緝後,案情真相大白。凶手鄧笑文被捕後,坦承因受蕭崇烈譏諷而萌生殺機,並在行凶後擔心事情敗露,故再殺其妻女滅口。

鄧笑文述說:這兩個月來,死者蕭崇烈一直用話刺激他、恥笑他,並用手指著他的胸脯,笑他“沒什麼用”,開堆高機那麼久了,仍然是“給人打工”,不像他自己開堆高機沒多久就當了老板。對這樣的“譏諷”,鄧笑文懷恨在心,以致使他萌生殺人泄恨的念頭。

據警方透露,凶犯鄧笑文心智健全,但因為受到對方不斷的譏諷和嘲笑而覺得沒麵子而殺人,這成為曆年來滅門血案中的特殊案例。

《聖經。馬太福音》中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真正有遠見的人不僅懂得人際交往中為自己積累最大限度的人緣,同時也會給對方留有相當大的回旋餘地。給別人留點麵子,實際也就是給自己掙麵子。

婉轉定律: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

謊言定律,往往會在人際交往中不自覺得運用到。它指的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減輕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幫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氣,即使此人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感激,不會埋怨;如果當時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謊話,通情達理者仍會感到溫暖、寬慰。明知會加重對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實言相告,即便不算壞話,也該算是蠢話。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謊言定律有的時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手法,巧妙地撒個不傷害人的謊言,於人於己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