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母親莉蓮。卡特經常受到記者的打擾。

一天,莉蓮正在家裏做家務。突然,她聽見門鈴響了,進來的是一位記者。

“見到您非常高興。”莉蓮說。

記者向她問好後,馬上切入了正題:“您的兒子到全國各地去演講,並告訴人們,如果他曾經撒過謊,就不要選他。您能不能如實地告訴我,您的兒子是不是從未撒過謊?我想您最了解您的兒子了。”

“說過,但那都是善意的謊言。”莉蓮不慌不忙地說。

“什麼是善意的謊言?能舉個例子嗎?”記者又問。

“比如說,您剛才進門的時候,我說‘見到您,十分高興’。”莉蓮答道。

記者聽後,馬上起身告辭。

在以上的那則故事當中,莉蓮。卡特巧妙地運用了謊言定律,既避免了傷害到記者的自尊心,又很好地回答了記者所提出的問題。

還有這麼一則故事:

劉海家添了個孫子,在擺滿月酒的那天,來了許多賀喜的賓客。

鄰居李強說:“令孫將來一定福祿壽全、飛黃騰達、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鄰居趙四說:“人都是一樣的,這孩子將來也會長大、變老、死去!”

李強受到熱烈的歡迎,待為上賓,而趙四則受到客人的鄙視、主人的記恨與冷遇。

難道趙四說的不是實話嗎?當然是實話,可是實話有時候是很難聽的。相反,李強說的極有可能是假話,一個人“福祿壽全”是很難的,但就是假話討得了主人的歡心,因為主人正是這麼期望的。

其實人的一生離不開謊言,因為社會進入文明化的運行機製後,謊言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生活中,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一些必要的謊言。在一些非常時候,甚至隻有說謊,才能夠更為完美。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於順境。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者不僅需要堅強,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勸慰。而此時及時送上真誠的安慰,必要時說上幾句謊言,也都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和力量。例如,對於身患絕症的病人,隻能把病情如實告訴其家屬,而對其本人,則應重病輕說。如果謊言喚起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了他對病魔鬥爭的意誌,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續得更長久,甚至戰勝死神。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它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某醫院的一個病房裏,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間外有一棵樹,樹葉被秋風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一位病人望著落葉蕭蕭、淒風苦雨,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當樹葉全部掉完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被這樣的悲泣深深打動了,他用畫的樹葉去裝飾樹枝,使那位瀕臨死亡的女病人堅強地活了下來。

這是一篇小說,讀起來我們可能覺得會有點誇張,但現實生活中,類似於這樣的事例應當是不少的。這種謊言,就是生活中善意的謊言。沒有這個謊言,那位女病人就會死去,要救活她,隻能製造謊言。

大學教授們經常要給自己的學生寫推薦信,這些推薦信可能是用來向國外學校申請獎學金,可能是用來到人才市場參與激烈的職業競爭。如果學生的確是頂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說,照實寫來就是了。倘若教授誠實地指出該學生不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通常接受推薦的一方就可能理解為該學生是個差勁的學生。如果這樣做,他可能傷害到這個學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機會或難以找到工作,甚至對其一生的命運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教授們提筆寫推薦信的時候,必然在其中誇大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在撒謊,但這樣的謊言在生活中並不缺少,而且被人們反複地運用。

有句話說:“適當的謊言是權宜之計。”由此可知,在某些場合還是有必要說謊的,這種例子,隨處可見。有時,謊言不一定全是壞話。人與人相處是沒有絕對誠實的,有時謊言和假象更能促進友情和愛情。

很久以前,有一個姑娘一生下來眼睛就失明了。黑暗是她唯一的主題,世間的美麗和醜陋她無法得知。但她一直很快樂,因為母親說她是村裏最美麗的女子。而事實恰恰相反,她是村裏最醜陋的女子。但她並不知道,她隻相信母親的話,所以,她快樂而驕傲地活著。

轉眼間,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齡,由於是瞎子,長得又醜,所以村裏沒有一個人願意娶她。經過母親的尋找和遊說,外村一個斷了一隻手的小夥子同意娶她。

姑娘的母親說,她隻有一個要求,不準小夥子說姑娘長得醜,要誇獎姑娘是村裏最漂亮的女子。小夥子一口答應下來。

母親對姑娘說:“孩子,我給你找了一個村裏麵最英俊的小夥子。”

洞房花燭夜,姑娘問小夥子:“娘說,你是村裏麵最英俊的人,是嗎?”

小夥子說:“是的。”

姑娘又問:“娘說,我是村裏麵最漂亮的女子,是嗎?”

小夥子響亮地說:“是的。你是村裏麵最漂亮的女子。我愛你。”

姑娘聽了小夥子的回答,臉上泛起了羞澀的紅暈。從此以後,姑娘活得更加自信了,自己是村裏麵最漂亮的女子,又嫁給了村裏麵最英俊的小夥子,還有什麼比這更加幸福的事情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姑娘的母親去世了,而姑娘給小夥子生下了一個小男孩。

善良的小夥子從小男孩懂事起就告訴他,不能說自己的母親長得醜,要說她是這個村裏最漂亮的女子。

姑娘繼續活在美麗的謊言之中,母親的謊言、丈夫的謊言、兒子的謊言讓姑娘的一生都充滿了幸福和甜蜜。

終於有一天,姑娘老了,安詳地閉上了眼睛,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在別人眼中,姑娘是一隻醜小鴨,而姑娘自己卻活得像一個驕傲的公主。這就是善意的謊言的力量。我們為親情的偉大而感動,為善意的謊言而感動。

有這樣一句話: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適度地撒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理解、尊重和寬容,具有神奇的力量。父母的一句謊言,讓涉世不深的孩童臉若鮮花,燦爛生輝;老師的一句謊言,讓彷徨學子不再困惑,更好成長……

把謊言作為在善意的基礎上進行交際的必要策略,這同醜惡的謊言、同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編造的謊言相比,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那種心術不正、詐騙、奸佞、誣陷的人遲早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善意的謊言會倍添其人性魅力,使人們更愛他、敬他。

忍讓定律:忍讓創造人際關係的和諧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讓。忍讓可熄滅心頭的怒火,忍讓可消融封凍的江河。有了忍讓,你就不會是一介粗魯的武夫;有了忍讓,你就不會是一條莽撞的漢子;有了忍讓,天空就一片晴朗;有了忍讓,你就會有廣闊的人緣,你的人生道路就會無比寬廣。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天傍晚,獅子爸爸和兒子吃完晚飯,在草原上溜達。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前方來了一條瘋狗。獅子爸爸就對兒子說:“兒子,看見沒有,前麵來了一條瘋狗,咱們趕緊避一避,撤到草叢後麵去吧。”

兒子聽了爸爸的話很不情願,因為在它看來,那條瘋狗根本就不足以對它們構成任何威脅,但它還是被獅子爸爸推到了草叢後麵躲了起來,讓這條瘋狗大搖大擺地走了。

從草叢後麵出來後,獅子兒子滿臉的不高興,生氣地對獅子爸爸說:“大家都說您是百獸之王,其實您是一個膽小鬼,看見一條狗都怕,還算什麼百獸之王?”說完就要離開爸爸。

這時,獅子爸爸叫住了兒子,說:“兒子,別生氣,聽爸爸跟你解釋:第一,爸爸如果打贏了這條瘋狗,能得到什麼好名聲嗎?別人會說我以強淩弱,毀了我一世的英名,是不是?”兒子點了點頭。

爸爸接著說道:“第二,如果在打瘋狗的過程中被瘋狗咬了一口,麻煩就大了,是不是?”

兒子又點了點頭。

獅子爸爸接著說:“我們躲避一下,讓瘋狗過去,兩不相傷,大家都好。兒子,你今後一定要記住了,不是你強大就可以與誰都可以打仗的,知道忍讓才能避免受到傷害,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了嗎?”

兒子高興地說:“知道了,爸爸真聰明!”

忍讓是一種素質、一種美德、一種胸懷。忍讓是創造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礎,與我們一起相處的人,因為年齡有大有小,經曆不同,性格各異,隨時都會有矛盾和糾紛。遇事忍讓,明他人之長、知他人之短、容他人之過,才能和睦相處。吃不得虧、受不了氣,一件小事就耿耿於懷、小題大做,甚至大打出手,這不但不利於解決問題,不利於化解矛盾,而且也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無論是對人對己,忍與不忍事關重大,忍則心平身安,不忍則禍及身家。所謂“一忍百事成,百忍萬事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忍讓與克製的反麵:憂慮、煩躁、憤怒、毫無意義的斤斤計較等,都是些毫無益處,隻能使我們更重要的追求受到阻礙的不良情緒。對於一些瑣碎的煩惱,如果斤斤計較於其中,那將浪費我們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對這些討厭的壞情緒,我們要學會忍受與克製。

中國人發明了一個“忍”字,那是心字頭上一把刀,言簡意賅。因為人的秉性不一樣,一旦產生摩擦,如果不懂得忍讓,就會撕破臉皮甚至大動幹戈,這是為人處世的大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疙瘩,也沒有化不了的矛盾。隻要彼此都做到體諒,自然會撥雲見日,雨過天晴。

有一對夫婦,他們的婚姻正瀕於破裂的邊緣。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不久,他們來到一條山穀,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穀。山穀很平常,沒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南坡長滿鬆、柏等樹,而北坡隻有雪鬆。

這時,天上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由於特殊的風向,北坡的雪總比南坡的雪來得大,來得密。不一會兒,雪鬆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的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南坡由於雪小,總有些樹挺了過來,所以南坡除了雪鬆,還有柏樹等樹木。

帳篷中的妻子發現這一景觀,對丈夫說:“北坡肯定也長過雜樹,隻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壓毀了。”

丈夫點頭同意。過了片刻,兩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相互擁抱在一起。

丈夫興奮地說:“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對於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鬆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大自然中的樹如此,生活中的人亦如此。彎曲中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它並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順應和忍耐。

可見,交往中大家互相之間多忍讓一些,多承受一些,懂得彎曲,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種超脫,最終總能見到燦爛的陽光。

儒家極力提倡知足忍讓,其初衷是勸導人們重視內心修養,在與人發生關係時盡量避免糾紛,從而維持內心的平靜,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有人把忍讓看成是“窩囊”,認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其實,這是一種缺乏修養的表現。當然,忍讓並不是不講原則,也不是提倡“好人主義”,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觸犯原則的情況下,我們應該以忍讓為主,以寬廣的心胸去麵對,與人為善。

相吸定律:異性的相互吸引作用

在人際關係中,異性接觸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發力,並能從中體驗到難以言傳的感情追求,對人的活動和學習通常起積極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異性效應”。

蕊兒是某公司外聯部經理。她人緣頗廣,出師必勝,為公司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誌四處奔走,卻連連碰壁,而蕊兒外出聯係,不久問題便迎刃而解。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急需貸款,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又是蕊兒風塵仆仆,周旋於銀行之間,竟獲得上百萬元貸款。蕊兒因此備受領導器重。工資、獎金一加再加。有人試圖總結蕊兒成功的秘訣,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敏捷的口才、豐富的知識和閱曆、待人接物靈活之外,她端莊的容貌、典雅的儀表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營業員接待女顧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人們對女性求助者一般總要比對男性求助者客氣些。上述蕊兒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如今的社會是男性占優勢的社會,外出辦事多數要與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麵較為順利,這是因為心理學上的“異性效應”。

人們一般對異性比較感興趣,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隻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麼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注意,男性還特別喜歡在女性麵前表現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

某服裝廠的一加工車間,幾百人清一色的為女性,車間領導也是女性,她們經常無緣無故地爭吵,關係極度緊張,嚴重影響著工作與她們的生活。之後調入了一些男工,並在管理人員當中也適當地增加了一些男性後,結果爭吵減少,關係變得融洽,工作效率也有了極大提高。同時還發現男女職工在衣著打扮上也發生了新變化,幹淨的多了,邋遢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