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效應形成的原因有與男女之間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關。在生理上,男性女性的體力及耐力之間存在著差異,可以互補;在心理上,女性一般更細心,更有耐心,也可以互補;從感情方麵,也需要異性,另外,從人的自尊心來講,每個人都好麵子,特別是在異性麵前,因此,男女搭配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1950年的春天,在中國絲綢之路上,凜冽的寒風中,一支奇特的隊伍映入人們的眼簾——這是一支由200多輛軍用卡車組成的綠色長龍,它們從蘭州出發,由東向西緩緩蠕動。車上蓋著嚴嚴實實的帆布篷,給人一種神秘、神奇之感。這就是新中國誕生不久第一代大西遷的中國女兵。

這群女兵要走向哪裏?為什麼又如此匆匆地上路呢?在新中國剛成立後的第7天,王震將軍便馬不停蹄地率領20萬大軍開進西北邊疆,當時他們遇到了一係列的困難和挑戰,內有土匪,外有敵人,吃穿用等十分艱苦。更令他們頭痛的是,官兵普遍大齡,團以下幾乎是清一色的“光棍隊”。要開墾,要戍邊,要保衛大西北的安全,如何使這部分人安下心來呢?斟酌再三,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快解決官兵的婚姻問題,解決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調。後經黨中央批準,一場大規模的女兵西遷進疆活動就這樣開始了。

一位當年屯墾戍邊如今已成為奶奶的老人回憶說:“到了這裏才發現,我們既不是扛槍站崗放哨的兵,也不是頭戴白帽身穿白衣的白衣天使,而是當了一名‘莊稼兵’,在茫茫的大漠裏和男戰士們一起種莊稼。”這些溫柔活潑的女性,在與軍墾官兵的共同生產生活中,漸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使昔日寂寞單調的軍營生活充滿了歡樂和生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久,這些來自內地的姑娘們紛紛和軍墾官兵們戀愛結婚,在天山南北紮下了深深的根。如今她們有的成了著名的女醫生、女教授、女科學家或女勞動模範。在昔日荒漠上拔地而起的石河子、奎屯、阿拉爾等一座座新興城市,都有著她們的汗水及血淚的奉獻。她們是新中國建立後邊疆開發史上一座座無悔的亮麗豐碑,她們的“固疆”獻身作用及意義將永遠載入共和國的史冊。

異性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種效應尤以青少年為甚。由於“異性效應”,青春期的男女學生都希望引起異性的關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其表現是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較之隻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會感到更愉快,幹得也更起勁,更出色。這是因為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而會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愉悅感,並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當然,在與異性交往中,不能濫用“異性效應”。女性外表漂亮,討人喜歡,如果再加上交往得當,在異性麵前辦事容易,這是正常的;反之,若為達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誘別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對異性,尤其是年輕漂亮的異性熱情些、客氣些也無可非議,但異性圖謀不軌,想入非非,就超越了正常交往的界線了。因此,與異性交往中要把握好“度”,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刺蝟定律:給彼此一個空間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與初次見麵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員、情侶之間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定律(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

刺蝟定律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寒冷的冬季,兩隻困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所以無論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兩隻刺蝟就分開了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它們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紮。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你原來非常敬佩或喜歡的人,與其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對方的缺點就日益顯露出來,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對其原有的感情,甚至變得非常失望與討厭他。夫妻、戀人、朋友以及師生之間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中,當裏麵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他(她)身旁,來測試他(她)的反應。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心理學家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幹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人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仆人眼裏無英雄。”這也說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應該留有一定的餘地一一相應的心理距離,否則偉大也會變得平凡。戴高樂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他與自己的顧問、智囊以及參謀們的關係。在戴高樂擔任總統的10多年歲月中,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隻能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做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做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惟有調動,相互之間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並能杜絕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徇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沒有距離,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於秘書或者某幾個人,易於讓智囊人員幹政,進而使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後果將會非常嚴重。兩者相比,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而言,彼此間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據此,他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者距離,每種距離分別對應不同的雙方關係。

第一種是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甚至被叫做零距離,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親密無間”。它的近範圍是在6英寸(約0.15米)內,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以及氣息;它的遠範圍是6~18英寸(0.15~0.44米),在此距離內,人們可以挽臂執手或者促膝談心,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身體接觸來體現出相互之間親密友好的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距離主要出現在最親密的人之間。在同性間,常常僅限於貼心朋友;在異性間,僅限於夫妻與戀人。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倘若一個不屬於該親密距離圈中的人,在沒有經過對方允許時隨意闖入這個空間,無論其用心與目的怎樣,都是不禮貌的行為,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與彼此的尷尬,一般會自討沒趣。

第二種是個人距離。這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直接的身體接觸已不多。其近範圍在1.5~2.5英尺(0.46~0.76米),以能夠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談為宜。這是熟人之間交往的空間。若是一個陌生人貿然進入此空間,就會構成對他人的侵犯。其遠範圍在2.5~4英尺(0.76~1.22米)。所有朋友與熟人都可以自由進入該距離,但一般情況下,和比較融洽的熟人談話時,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交往時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英尺)一端。

在人際交往中懂得了刺蝟定律,就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做,這樣才能把握人際交往的主動。

互惠定律:讓對方產生負債感

一般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為什麼我們明明不喜歡某個人,卻對他提出的要求無法拒絕?為什麼很多超市總喜歡提供“免費試用”、“免費品嚐”?一切就在於互惠定律。互惠定律也就是受人恩惠就要回報,這在所有的社會組織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則人類將無法發展。而且這一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非常普遍,幾乎遍布每一種交換形式中。

互惠定律可以讓人們答應一些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因此其威力也就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或不受歡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會大大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

這個使我們產生負債感的恩惠並不一定是我們主動要求的,它完全可以是強加到我們頭上的。而即使這個好處是不請自來的,這種負債的感覺還是照樣存在。當我們接受恩惠的時候,我們也就削弱了自己的選擇能力,就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製權交到了別人的手裏。

所以很多時候,真正的選擇都在主動施予恩惠的人手裏:他選擇了最初的恩惠,他也選擇了恩惠被回報的方式。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有力地說明了互惠定律是怎樣被那些熟悉它的人所利用的。在這個實驗中,一個實驗對象被邀請參加所謂的“藝術鑒賞”,也就是與另一個實驗對象一起給一些油畫評分,另一個實驗對象呂某其實是假扮的,他的真實身份是實驗主持者的助手。

為了達到目的,實驗在兩種情況下進行。第一種情況,呂某主動給那個真正的實驗對象送了一個小小的人情:在中場休息時,他出去了幾分鍾,然後帶回來兩瓶可樂。一瓶遞給了實驗對象,另一瓶留給了自己,並對實驗對象說:“我問他們(主持實驗的人)能不能買瓶可樂回來,他們說沒問題,所以我也給你帶了一瓶。”在另一種情況下,呂某沒有給實驗對象任何小恩小惠。而別的方麵,呂某的表現全都一樣。

在給所有的畫打完分以後,主持實驗的人暫時離開了房間。這時,呂某要實驗對象幫他一個忙,他說他在賣彩票,如果他賣的彩票最多,就能得到50塊錢的獎金。他請實驗對象幫忙買一些兩毛五分錢一張的彩票,並說:“買幾張都行,當然是越多越好了。”

這才是實驗的真正目的:比較兩種情況下實驗對象從呂某那裏購買的彩票數量。毫無疑問,那個先前接受了呂某的可樂的人更願意購買彩票。因為他都覺得自己欠了呂某什麼東西,因此他購買的彩票是另一種情況下的兩倍。這就是互惠定律產生的效果。

為什麼互惠定律有如此威力?關鍵就在於那種令人難以忍受的負債感。由於互惠定律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種負債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副迫不及待要卸下的重擔。一旦受惠於人,就如同芒刺在身,渾身都不自在。而我們之所以會痛痛快快地給出比我們所收到的多得多的一切,就是為了盡快使自己從這樣的心理重壓下獲得解放。

從另一方麵來說,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卻不打算回報,在社會群體中是極不受歡迎的。當然,如果是由於條件或能力不允許而不能回報人家的恩惠,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但一般來說,整個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定律的人的確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

超市的“免費試用”就更是一種利用互惠定律的有效的營銷策略了。超市一般的做法是把很少量的有關產品提供給潛在的顧客,據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試一下看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這個產品。但實際上免費試用的妙處在於,免費試用品也是一種禮品,因此可以把潛在的互惠定律調動起來。

在安利公司,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免費試用策略:一種叫做“霸格”的方法,就是一組各種各樣的安利產品,推銷員們把這些東西用一個特製的盤子或是塑料袋裝著帶到顧客家裏。

在安利內部流通的保密手冊中,推銷員被告知把“霸格”留在顧客處“24、48或72小時,不收任何費用,不要讓主婦有任何思想負擔。隻是告訴你想要她使用這些產品……沒有人會拒絕這個提議。”

而那些接受並使用了“霸格”的顧客則陷入了一個不得不麵對互惠定律的尷尬境地。很多顧客在他們的負債感麵前乖乖投降,買下了那些他們已經試用了的一部分產品。

互惠定律概括起來就是一種行為應該用一種類似的行為來回報。但“類似行為”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在這個範圍之內到底應該采取什麼行動也還是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因此一個小小的人情造成的負債感,也會導致人們報以一個大出好多倍的好處回贈。在人際交往中要熟練掌握這一原理,懂得了人們的這種心理,你就會擁有不錯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