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人與人之間存在交往,就不可能避免矛盾的產生。人與人之間觀點的差異,誌趣的不同,個性的抵觸,或者是偶爾的誤會,都有可能在雙方之間產生衝突。這種衝突如果不及時化解,就會導致雙方的關係緊張起來,甚至發生爭端,使雙方的矛盾加深。

凡事不可斤斤計較

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就不同了,一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襟坦蕩寬廣的人不會因為猶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團團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

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悄悄地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於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這些人往往為一些非原則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論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肯罷休,嚴重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鬧個不歡而散,影響團結。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聲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這樣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越是有理,越表現得謙和,也越能顯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人生於世,宜當有情有趣,宜當親人近之、朋友敬之,宜當寬宏大度些,凡事不計較。其實計較來計較去,煩人又煩己,大事辦不成,小事辦不好,還不如不計較。

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那你呢?是否也和羅吉士一樣,每天都開心地與人交往?還是一早起來,看見任何人、事、物都感到不快?

1898年冬天,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結果被農夫給殺死了。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兒,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以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鬥量有多有少,秤有頭高頭低,天平有毫厘之差,絕對的平衡和平均是沒有的,所以絕對的公平也是沒有的。既然沒有公平的絕對,那麼人生也就不應該因區區小事而斤斤計較,苛求絕對。計較往往使事情複雜化和矛盾激化,凡不愉快的事情大都由斤斤計較而生。凡事宜從大的方方麵麵把握住,小的方麵不錯大格,這應當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正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可一味強調細枝末節,以偏概全,這樣就會抓不住要害問題。因此,無論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要求的是一個人是否對我們有所幫助,而不是他的過失,為什麼總把眼光盯在他的過失上呢?

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於區區的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的小事;觀賞大玉圭的人,不細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樂。因為一點瑕疵就扔掉玉圭,還是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為一點蠹蛀就扔掉巨材,天下還是沒有完美的良材。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不要過於逞強。爭強好勝、得理不饒人,往往容易激怒對方。表現上看,你似乎比別人強,而實際上是缺少智慧,把對方推到了與你完全對立的位置上。這樣,你做事就會遇到比別人更多的困難。而善於處世的人,他們常常會更多地體諒別人,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給人留有餘地。假如不與別人計較一時之短長,那麼這樣就可以團結大多數的人,在大家的幫助下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先抓住問題的核心,其他問題可列為次要。

人生應當寬宏大度,凡事都斤斤計較,隻會給人帶來煩惱,好事反為不好。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把事情做絕,要學會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不但會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會給自己留有了後路。

消除誤會,融洽關係

誤會,誤人亦誤己,它會阻礙人們之間的正常交流,致使隔閡產生,那麼怎樣才能打破隔閡,化幹戈為玉帛呢?默然不語,冷眼相向,抑或破口大罵,這些都解決不了誤會問題。誤會產生之前,人與人的心靈距離就開始漸漸疏離,心靈之音難以傳達,如果在有了這種矛盾罅隙後,對此默然相對,心靈的隔閡愈積愈厚,誤會就會趁隙而入。此時,如果能懷寬容之心,在彼此之間架一座寬容之橋,積極主動地去洞悉對方的心靈世界,學會換位思考,才不至於彼此的誤會逐漸加深,人際關係才能和睦愉悅。

誤會多因瑣事而生,如果不能冷靜、客觀地去考慮,加以衝動之火助長,便會形成星火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縱使是心有靈犀的戀人之間也難免誤會連連。此時所需之良藥便是一輪鬆間明月,或一縷江上清風般的寬容,來撫慰煩躁的心靈,消融心靈的隔膜。胸懷寬容之心,靜觀庭前花開花落,坐看天邊雲卷雲舒。

節日裏,飯桌上的菜比往常豐富得多,可妻子怎麼也打不起精神。

“上上個星期天你跟誰在一起逛街呢?”妻子似乎漫不經心地問了這麼一句。

“逛街?沒跟誰逛街呀!”丈夫很隨意地回答道,頭也沒從飯碗上抬起。

“沒跟誰?那個在東大街和你一塊走的女的是誰?”妻子不依不饒地繼續問道。

“東大街?”丈夫聽到妻子的聲音有點嚴肅,就抬起頭望向妻子,看著妻子把地點說得如此清楚,便不得不認真起來。“上上個星期天?嗬嗬,我也記不清了。那天好像是到過東大街,可好像沒和哪個女的走一路呀?”

“再想想,是不是半路碰見哪個女的了?”“沒有呀!……”丈夫迷惑地看著妻子那張逐漸轉陰的麵孔,突然,丈夫臉上表情一轉,大聲說道:“哦,田壯子。就是我單位那個身高馬大的大老爺們呀!可能是誰老遠看到了,男女都沒看清,瞎誤傳呢!來來,好老婆吃菜啊!”

老公嬉笑著給妻子夾菜,誰知妻子一下子把丈夫夾來的菜推到一邊,厲聲說道:“別裝蒜。那天中午一點半,你和一個穿紅衣服的女人!”

“一點半?穿紅衣服?”丈夫大惑不解。“沒有,我絕對沒有背著你和其他女人約會!如果有,天打五雷轟。”丈夫低頭思索了一陣,肯定地說。

“你還想騙我,都有人親眼看見了,你還想抵賴!”妻子氣急了,說話都帶哭腔,丈夫再三再四想不出來。

“戴著米色帽子。”妻子再拋出一條證據。

“米色帽子?”丈夫又思索了一會,抬起頭,緩緩地對妻子說:“親愛的,我們先吃飯吧!過了今天這節日,我一定給你說清楚啊!但我敢發誓我絕對沒做對不起你的事情。對不起啊,先消消氣啊!”妻子看丈夫這麼說,再想想平日裏丈夫對自己的疼愛,也覺得不應該在這節日裏鬧騰,也就沒說什麼,自顧自地吃起飯來,丈夫不時夾菜到她碗裏。

吃過飯,丈夫主動去洗碗了,妻子則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但心卻是一團亂麻,強壓著心中的怒氣。這時,丈夫輕輕地走過來,坐到她麵前,注視著她說:“老婆,你還記得咱們前一段一起去看電影《大兵瑞恩》麼?你記得那天你戴的什麼帽子嗎?”這下換成妻子滿臉迷惑了,她一抬頭,看見衣鉤上掛著的紅帽子,猛地想起什麼。然後急急跑到大衣櫃前,打開櫃門,幾把亂撥拉,從中抓出一頂米色帽子。

“啊!米色帽子!天啊!我怎麼忘記了呢,那天我把紅帽子洗了,看《大兵瑞恩》時就找出這頂舊帽子戴上的,我……我換了這帽子,別人認不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