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機遇隻青睞有準備的人(2 / 3)

從此,毛遂受到了重用,幾次關鍵的時候使趙國絕地逢生。

別人將自己埋沒了沒關係,自己不要埋沒就行。機遇是稍縱即逝的,沒有人主動發現你,你就主動將自己展現在人前,這也一樣能抓住時機。

關於機遇,曾有這樣的比喻:抓機遇好比老鷹捕兔子,一不留神稍縱即逝。能夠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鷹需要具備穩、狠、準的捕獵能力。既然把機遇比作兔子,說明它是動態的,非靜止的,因此,我們不能去等待它,而應主動出擊。老鷹在天空不停地盤旋,隻能算是“機”,隻有在將兔子按在爪下那一刹那才是“遇”。

守株待兔所得絕非機遇,隻不過是一種偶然罷了。因為兔子觸樹而亡的概率實在太少了。有時候,你或許剛到那棵樹下,兔子就過來碰了,但更多的情況是,或許你在那裏守了千年,一隻兔子都沒有來,或者經過的兔子都知道繞過那棵大樹。當然了,也可能真的在你經過千年的等待後,終於有一隻兔子觸樹而亡了。然而,為了等一隻兔子卻要付出一千年的代價,就算這的確是“機遇”,其成本也未免太高了。

毛遂最後的成功告訴我們,不要隻是無盡的等待,不要隻是悲觀的看待自己,要相信自己是有才幹的,不失時機地推薦自己,隻有主動出擊,才會牢牢抓住機遇。

有興趣就有機遇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當我們聊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累,反而幹得很賣力。如果我們麵臨著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時,我們會覺得很枯燥,打不起精神來做,剛開始就想打退堂鼓。

同樣,如果我們從事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們會在工作中尋找到樂趣,不僅能幹好自己的分內之事,而且也容易發現機遇。反之,如果我們幹著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慢慢地我們就會厭倦,想的隻是掙口飯吃,提不起一點精神,從而會使機遇被錯過。

這些都是我們深有體會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興趣中蘊含著機遇。

如果一個人在某項領域裏有很高的建樹。那麼首先,他一定要對這個領域感興趣。隻有對此感興趣,才能夠激發自己的動力,為之付出心血,創造出驚人的財富。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不能東施效顰。他們取得的成功是他們的,不一定就是適合我們成功的領域。比如一個熱心於科研的人,你讓他去從政或經商,第一,他肯定不願意去做;第二,就算他去做了,也很可能做不好,因為他的興趣愛好不在那裏。

做人要有理性,找到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從而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時,興趣也是變化的,這就更需要我們很好地去把握,在探索中發展,正確的邁出成功的步伐。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戲劇,創作的戲劇百看不膩,他的戲劇就是文學史上的一座金山。他之所以能夠那麼成功,不懈的努力是必然的,而更重要的是,他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

7歲的時候,莎士比亞非常喜歡一位羅馬作家寫的故事,而且他非常喜歡看戲劇表演。學校舉行的戲劇演出他從不缺席。他對喜劇的熱愛已經到了忘我的境界。

但是,現實始終沒有夢想那麼美好。14歲的時候,莎士比亞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幹過很多活,去鐵匠鋪打雜,上大街賣報紙,去工地做苦力等。這些事情都不能激發他聽戲時的那種激情。漸漸地他發現,他所幹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有一次,他到了一家劇院,他的工作就是負責看管那些有錢人的車馬、衣帽,時不時地還要去後台打雜。這份工作很零碎、很苦、很累,而且經常還要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但是莎士比亞卻感到很開心。因為他喜歡戲劇,能夠與戲劇那麼近距離地接觸,他感到無比的興奮。工作一有空閑,他就到後台看演員們的排練,這份工作使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堅定了自己對戲劇的熱愛。他從那個劇院學到了很多,為他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對於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從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中發現機遇,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把靈感轉變為自己的機會

人的一生需要把握住一瞬間的靈感,需要將這一瞬間的靈感變成一次機會,那樣才會成功。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把握住這一瞬間的靈感?

有一個叫喬治的人死後上了天堂,他覺得上帝很不公平,讓比爾·蓋茨成了世界首富,而自己卻什麼也沒有。於是上帝解開了真相:喬治和蓋茨是同學,一天見到了一本《大眾電子學》雜誌,喬治看都不看就丟給了蓋茨,而蓋茨在一瞬間被上麵的一篇文章吸引,於是他思索著電腦未來的發展趨勢,後來蓋茨開始研究,終於創立了微軟,並且成了今天的世界首富,喬治沉默了。蓋茨把握住了那一瞬間的靈感,因此成了世界首富;而喬治沒有把握住那一瞬間的靈感,因此喬治默默無名。

這個故事是誰編出來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誰能抓住一瞬間的靈感並變成一次機會,就可能成功。

擺鍾是伽利略發明的。大家都看到過懸掛物體,它在空中有節奏地自由擺動,但很多人都隻看到它自由擺動晃來晃去,又有誰認認真真地思考過,它為什麼會這麼有節奏地擺動。在比薩教堂裏加利略出神地看著在空中擺動的油燈,瞬間他想到了計時的主意,當時他隻有18歲。這一個瞬間讓他思索了50年,終於在伽利略68歲的時候他發明了擺鍾,這為天文學以及人類的文化又添上了絢麗的一筆。

伽利略抓住了一瞬間的靈感並變成一次機會,他才發明擺鍾。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缺少被發現的事物,而是缺少發現事物的“靈感”。

有一個叫愛德華的人,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裏幫著父親做木屑生意,此時鄰居來找他們,希望他們能給自己一些木屑鋪在貓房上,因為家裏的貓房被凍住了。愛德華想黏土的吸附能力很強不怕被凍住,於是給了他一些黏土顆粒,希望他能試著用一下。幾天後鄰居又來要黏土,愛德華知道機會來了,於是他將黏土分成了很多份,標上價格,還為這些黏土取了名字——“貓房鋪”。很多鄰居笑他,說他異想天開,但愛德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的靈感。來買“貓房鋪”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從第一筆生意到一個品牌就這樣創立了公司。

愛德華抓住了“防貓房凍”這一靈感,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從而成為富翁。

平常時候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多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多用自己的雙手去行動,有了靈感就別讓它泯滅,付諸行動,讓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人。

把握細節,把握機會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做任何事情,如果忽視了細節,都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一家乳製品公司,他們在城市裏推廣自己的產品非常舍得投資。僅僅是送奶的車就有100輛,每輛車上都打著品牌,車和員工的衣服都是統一的。讓人感覺非常專業。送奶車每天都在城市裏穿梭著,即使沒有奶送的時候也開著車在街上晃。逐漸地,這家公司壟斷了這個城市的乳質產品。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大概半年,這家公司的銷量急劇下降。經理一頭霧水,怎麼也找不出其中的原因,最後,還是好心的消費者提醒了他們。原來,竟然是送奶車惹的禍,公司的發展,送奶車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但是,車子用了一段時間後,忽略了清洗,車身上都是灰塵,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衛生,所以,大家漸漸地都不喝這個牌子的牛奶了。

有一對夫婦雙雙下崗了,好在他們有一項祖傳下來的手藝,就是做羊肉。他們在市場上擺了一個攤位,賣生羊肉和熟羊肉。當顧客要生羊肉的時候他們就給顧客一些蘿卜,以便煮的時候除去膻味。當顧客要熟羊肉的時候,送給顧客一些椒鹽,使羊肉更加好吃,正因為這一些微小的舉動,使得他們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這分別是因忽視細節而導致失敗和因注重細節而獲得成功的兩個例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細節在做事成敗中的重要作用。有句俗話說得好:魔鬼存在於細節。當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忽略了細節時,魔鬼就會乘虛而入。而當你對細節給予足夠的關注時,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我們來到世界上都是完完整整的,因此,我們都希望自己工作上和生活上都盡善完美。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美好的生活、成功的人生都需要我們關注點滴的事情,需要我們關注別人關注不到的細微環節。

洛克·菲勒最初是在石油公司工作,他沒有學曆,沒有技術,隻能幹一些簡單枯燥的活——去檢查蓋子是不是完全焊接上了。這活非常簡單。每天,他就是直直地看著焊接劑滴到蓋子邊沿,完了之後圍著蓋子轉一圈,然後又眼睜睜地看著蓋子被運走。幹了一段時間,洛克·菲勒實在無聊透頂了,去向主管申請換一個職位,主管沒有同意。他沮喪地回到原來的地方,無聊地看著焊接劑滴到蓋子邊沿。

焊接一個蓋子,要的是39滴焊接劑。但是,洛克·菲勒發現,其實隻要38滴就可以將蓋子完全焊接,有了這個發現後,他就深入研究,經過了他的反複試驗,製造出來了38滴型的焊接機。這種焊接機每焊接一個蓋子,就可以節約1滴焊接劑。這樣可以為公司節約一大筆開支。這種焊接機交到公司後,大家對洛克·菲勒很是讚揚,他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這就是他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後他成了世界級的石油大亨。

對於一個不起眼的工作,洛克·菲勒能夠把握細節,並且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成就了他的成功。

由此可見,細節對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讓自己做一個有心人,每天小聲地提醒自己:“用心一點,仔細一點。”你會發現,成功其實就在不遠處。

做人要有進取心,做事才能有機遇

無論是誰,隻要他想要做成大事,就一定不能缺少進取心,因為進取心能夠幫助人不斷地為提升自我而努力,從而將成大事的天梯搬到自己的腳下。

這個世界上的人之所以有的能夠成大事,而有的卻平庸一生,從很大程度上說,是因為成大事者都有一顆進取心,而那些一生碌碌無為者則不知道進取心為何物。由此我們可以說,進取心是成大事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一個具有進取心的人,往往能夠在不被任何吩咐的情況下就會主動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有人曾對“進取心”這個概念作了如下說明:“這個世界願對一件事情授予金錢或榮譽的大獎,那就是‘進取心’。”的確,進取心能夠給人帶來財富和名譽,帶來成功的人生。

簡單地說,所謂進取心,就是積極主動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當然,這個世界還有一類人,雖然不能主動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但是隻要有人告訴他該去做什麼,怎樣做,他就會馬上行動。這類人往往也能生活得不錯,但不是最為成功的人。

還有一類人隻有被人從後麵用鞭子抽打時,才會被迫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類人總是感覺自己始終都在辛苦的工作,即使不愁吃喝,也會感覺自己運氣不佳,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

這都不算最糟糕的,因為還有一類人即使被人從後麵用鞭子打著,他都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樣的人往往一事無成,生活落魄。

這三類人同進取心強的人相比,擁有不如意的生活完全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主動和被動本身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通常我們說的“走上坡路”,就是指人的進取心。“走上坡路”的含義極其廣泛。但是有一種含義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那就是在生活中,無論我們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我們都應把這個目標不斷地向前推。因為,人的生活目的本身是沒有界限的,如果你劃上了界限,就說明你由繼續向前變為了停滯不前,有時候也可能是放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人們為什麼要“走上坡路”,也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得到更理想的職位、建立更積極的人際關係網絡、將孩子培養成才、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等,這些想法都是人們“走上坡路”的動力,每個人都需要有這樣的意願。如果一個人對生存進步、對實現自己的目標沒有強烈的渴望,那麼他就不會用百分百的努力去爭取。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同時間賽跑,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我們自己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你對自己的人生目的尚未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看法,你也能感受到自己會被強烈的進取心所牽引。倘若你不相信進取心能夠讓人產生如此大的驅動力,那麼,不妨看看你周圍的人們,看看他們在遭遇了挫折和困境後,是怎樣挺過來的?有的人疾病纏身卻依然樂觀,有的人遭遇天災也不輕言放棄。而這些遭遇了挫折的人們依然昂首向前。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在遭遇挫折後能夠馬上重新估計他們生命的價值,並把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進行重新界定。而這些事情正是為了實現他們的人生目標,因此他們絕不允許自己浪費時間和精力。

其實,現實中也有很多的人在遭遇了挫折或困境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蹶不振、選擇放棄逃避……攀岩的放棄者拒絕的是山峰為他們提供的“一覽眾山小”的機遇,他們忽視、掩蓋並且拒絕向上攀登。於是,他們就失去了一種引導他們向前、向上的力量,與此同時,他們也同生命給他們的許多機遇失之交臂。

當然,放棄者還不足以讓人歎惋,最令人惋惜的當屬那些半途而廢者。這些人往往是在走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停下來,然後給自己一個停止的理由說:“這就是我能(或我想)到達的地方。”其實,他們這樣做隻是因為自己不想再繼續向前了,或者說他們擔心前方的道路更加坎坷,因此選擇結束這段旅程,他們安慰自己,這樣的高度已經可以滿意了。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如果他們再繼續努力一點點,他們的人生高度就會有質的飛躍。

這樣的半途而廢者雖然也接受了一些挑戰,而且也具備一定的進取心,隻是他們在有了一點點收獲後就駐足不前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一切都很順利,也可能遭遇了一些困難,他們也會為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付出或犧牲很多,因此,他們也會小有成就,也會得到別人冠以的“成大事者”的美名。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樣一類人的人生成就始終是不完整、不徹底的。即使是被冠以“成大事者”的美名,也是因為一部分人認為所謂成“成大事者”,就是達到了一個特定目的地的人。其實,這個所謂的目的地,並非真正的終點,而是整個過程的一個小階段。半途而廢者,同他們的擁護者一樣,都將最終的目標定位在整個旅程途中的一個點上。他們以為或者他們願意以為那就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這可能是由於目光短淺,也可能是由於他們不想繼續麵對前方的風雨,所以,這些人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大事者”。

真正成大事者,都有強烈的進取心,他們會看得長遠,會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在一個高高在上但是也並非遙不可及的位置。那個位置很難順利地到達,但是隻要努力不放棄,就遲早有到達的那天。這才是真正的有進取心的人。

他們在對自己進行一番客觀評價後,會命令自己選擇“走上坡路”,向上攀登,也許道路艱險,但是他們不畏懼。他們會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頑強不屈的意誌去戰勝種種困難,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強往往真的能夠使他們奮發向上,終達目的地。這些人是可能性的思想家,在他們眼裏,什麼年齡、性別、種族、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態以及途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其他困難,都不足以成為他們停下或退卻的借口,他們的宗旨就是不斷進取,因為他們強烈的進取心早已成為一種自身內在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將他們的一切潛能激活,使他們大踏步地向前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