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reference_book_ids\":[7314185456948628542,729339560067701457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2,\"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2,\"start_element_offset\":68},\"quote_content\":\"《全球通史》reference_book_ids\":[725735507661475331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現代社會,外交已經很難與內政截然分開。外交首先要為內政服務,但同時也影響、塑造內政。一個善治的國家或者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其外交通常也是成功的,在國際上形象好、朋友多。這樣的國家不僅通過外交為國家治理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而且還可以學習、吸收別國的治理經驗。中國要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必然伴隨著對外關係的現代化。中國在推進對外關係現代化過程中,需要那些與中國打交道的國家也都以推進對外關係現代化為努力方向,進而實現整體的國際關係現代化。

本書的主題是“中國國際關係現代化”,首要關鍵詞是“國際關係現代化”。所以要理解本書的內容首先要明確“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含義。而要理解什麼是“國際關係現代化”,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現代化”以及現代化與國際關係之間的關係。

從語文角度說,所謂“現代”就是“現在這個時代”,亦即非久遠的過去,跟古代是對應的。當然,不同的人群對“現代”的理解又有區別。在西方學界,現代一般是指16世紀以來的時間。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以1500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古代中世紀史,下卷為現代史。當然,1500年隻是一個模糊時間概念。1500年前後的一係列事件,使得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中國史學界,以1840年為界將中國曆史分為古代史和近現代史,而現代史則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史學界對世界曆史的劃分沿用蘇聯的劃法,以政治事件為劃分標準: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則為世界當代史的開端。

西方將1500年作為現代史開端是與“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在西方人看來,從1492年地理大發現開始,世界曆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現代化進程開啟並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的時代。這個進程與全球化進程基本吻合。而無論是現代化,還是全球化,都與資本主義興起有密切關係。所以西方人眼中的現代化時代也就是資本主義興起、發展、擴張的時代。

西方學界的這種曆史觀有其合理性,盡管蘊含著西方中心主義觀念。中國史學界之所以將鴉片戰爭作為近代史的起點,就是因為以這個事件為標誌,中國開始了被迫卷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可以設想,如果沒有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歐洲以外的世界絕對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就以西半球為例,斯塔夫裏阿諾斯認為:“到1500年時,美洲大陸剛進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早在約公元前2500年就已達到的文明階段。”雖然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衝擊下,非西方世界經曆了由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等所造成的深重苦難,但是從曆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觀點看,現代化則是世界曆史進步的體現,非西方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在經曆了苦難和無果的抗爭之後都選擇了走現代化道路,試圖通過現代化來保住自己的“球籍”和文明。後來的曆史進程也表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確實通過現代化之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的甚至還躋身強國行列。當然,生產力進步隻能是評價現代化進程的標準之一。當年西方殖民主義者對許多地區的古老文明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也正因為這樣,像中國這樣的後發現代化國家,正在探索超越西方的現代化之路。

那麼,什麼是現代化?從字麵理解,所謂現代化就是“非現代”向“現代”方向轉變的過程。“化”字作為詞的後綴,就是“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由此推理,“現代化”就是由古代社會的非現代化狀態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從全球範圍來看,現代化由歐洲發端,然後推向北美及其他地區,日本、“亞洲四小龍”是亞洲現代化的排頭兵。當今世界的多數國家,即廣大發展中國家仍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

至於現代化的內涵,可以說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給出的“現代化”的詞解是“使具有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水平”,還有人將現代化歸結為工業化。這些都有一定道理。因為西方正是由於首先實現了工業化,才成為現代化的發源地和主要推動力量,而其他文明,即使曆史悠久、人口眾多、文化厚重,經濟實力也不弱,但是由於仍然處在農業文明時代,所以都紛紛敗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之下。這些非西方民族和國家後來要學西方,要走現代化之路,起初也隻是想實現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後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也是將工業化放在首位。西方的工業化是建立在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沒有後者做支撐,所謂的工業化也就沒有任何威力。所以,中國將科技現代化作為“四化”之一。至於國防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肯定是建立在先進科技武裝的現代工業基礎之上。中國重視農業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是與中國國情有密切關係的。中國是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以及與之相關的農民問題和農村問題,對中國的長治久安具有戰略意義。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使得中國極其重視國防現代化,“落後就要挨打”一直是激勵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的口號,也是真理。

無論是先進科學技術還是工業化,都是不斷發展的。現在的科學技術以及工業生產水平,比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描繪的“大工業”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所以,對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或者現代化的“先進國家”來說,並不是“現代化”了就萬事大吉了,它們需要不斷追隨現代化進程,否則就會落伍。對那些正走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國家或者現代化的“後進國家”來說,它們追趕的目標不是過去的現代化國家,而是當下依然在不斷創新、進步的國家。中國目前的工業生產能力,可能比19世紀中葉經曆了工業革命的英國要高許多,但是目前的中國隻能說是處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按中國既定的發展戰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距引領現代化的國家仍然有相當大差距。從這個意見上說,現代化進程是沒有終點的,至少是現在還看不到終點。所謂“後現代”隻是在哲學、藝術等領域才有意義,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是無意義的,或者是極其久遠的事情。

從工業化和先進科學技術角度來解釋現代化,還隻是從物質層麵來理解現代化。實際上,伴隨著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化,社會各個層麵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所以現代化還有製度和精神層麵的內涵。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麵的進程,它涉及到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的變革。”我國著名現代化問題專家羅榮渠對現代化的解釋是:“從曆史學的角度透視,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曆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曆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涉及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既是生產力的現代化,也是生產關係的現代化;既是經濟基礎的現代化,也是上層建築的現代化;既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也是對外關係的現代化。對單個國家來說,它如何處理同其他國家的關係,就是對外關係;對多個國家來說,它們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是國際關係。

國際關係,簡言之,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國際關係”與“國家間關係”這兩個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在於:用“國家間關係”一詞時,更多的是表達兩個國家之間的雙邊關係,其考察對象就是發生關係的兩個國家,相對應的英文詞是“BETWEEN”;而用“國際關係”則不僅限於雙邊,也指向多邊,其考察對象是眾多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對應的英文詞是“AMONG”。

所謂國際關係現代化,從字麵解釋,就是使國家之間的關係由非現代狀態向現代狀態轉變的過程。同現代化本身一樣,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內涵與標準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古代國際關係相比較,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征就是主權國家為主體,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主權形式上平等的國際政治體係。這個基本特征至今未變。可以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署是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開端,從那時起就開始了“現代國際關係”。當然,這也是西方國際關係史學的觀點。有中國學者以中國版的世界現代史為依據,將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作為現代國際關係史的開端。不過,從“基本特征”來看,1917年後的國際關係仍然是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盡管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階級鬥爭”非常搶眼。無論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將國家主權放在首要位置,意識形態利益和國際階級鬥爭是第二位的。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進程與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總體現代化進程基本上同步。如果嚴格考察,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開始於英國工業革命(以1764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為起點),比國際關係現代化進程晚了100多年。不過,西方史學界將1500年作為現代化的起點,就意味著工業革命之前近300年發生的許多事情都與工業化有緊密聯係。從文藝複興到宗教改革,從地理大發現到商業和航海業的大發展,從荷蘭和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到議會製度的演進,這些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為現代化奠定了基礎。這些條件和基礎也適用於國際關係現代化。而國際關係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工業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有學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關係準則為野心勃勃的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設置了一種約束,避免了無限製、無休止的混戰,從而促進了以英國革命為先導的現代化進程的啟動和傳播”。這種觀點不無道理。雖然《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未能阻止戰爭,但是畢竟“設置了一種約束”。更為重要的是,確立主權國家的地位,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下“世界主權”,從而為主權國家進行國內治理提供了巨大空間。

確立主權國家的地位,還隻是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開始。隨著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的演進,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進程也不斷被推進。其中的機理完全可以用曆史唯物論的觀點來解釋。國際關係屬於上層建築,工業化屬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然,國際關係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最初,主權國家的存在範圍僅限於西歐,它們在形式上是平等的,而廣大的殖民地以及其他地區的“非現代國家”則是無主權的,或者是有主權但卻不被尊重的,比如中國。後來加入“主權國家”行列的國家越來越多,直到現在,已經有193個主權國家。聯合國成立是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另一個帶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它將主權國家的待遇擴展到全球。

然而,同現代化進程沒有完結一樣,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進程也沒有完結。國際關係中仍然有許多不平等、不公正的現象;國際關係的狀況也不適應全球治理的需要;國際關係的前景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當然,不同的國家對國際關係現代化狀況和演進方向有不同的認知。本書隻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來考察國際關係現代化問題,以期為其進一步演進描繪藍圖。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從1840年就開始了,是被西方強拉進這個進程的。然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現代化並不算成功,盡管有一些成就。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現代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對現代化模式即發展模式或道路的選擇。所以,這裏著重論述一下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內在邏輯。

所謂中國發展模式是指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市場經濟與一黨領導的威權政治相結合。中國發展模式有兩個主要參照係:一是以美國、西歐為代表的西方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市場經濟與憲政民主政治相結合;二是蘇聯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計劃經濟與一黨威權政治相結合。亞洲的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在20世紀70—80年代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國發展模式的特征。但是當它們實現工業化後,都開始向西方模式演進。然而在中國,很難預料在實現工業化後會實行西方式的憲政民主體製。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展模式更具有典型意義,它已經成為西方模式和蘇聯模式之外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第三種發展模式。中國發展模式之所以能夠形成,有其內在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