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是《火焰三部曲》的第一部,在艾明之眾多的作品中是規模最大的一部。它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藝術形式引人注目。
《火種》具有可貴的思想意義。
《火種》故事發生在1918到1927年這段時間裏,這正是中國政治形勢急遽變化的曆史階段;地點是中國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地方一一上海;作品努力塑造的是血統工人柳金鬆和他的妻子破產人城的佃戶女兒殷玉花。作者通過這個家庭在動蕩時期的遭遇和經曆,反映了年輕的中國無產階級由自在到啟為,由自發到自覺的發展曆程,逼真地描繪了他們的苦難生活,形象地揭示了這時期曆史發展趨向。透過作品中一幅幅血淚斑斑的畫麵,讀者可以看到從帝國主義控製的近代化船廠到封建地主把持的原始礦先到處都是苦難,到處都是“火種”。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是必然的。共產黨舉起了真理的火炬,工人階級緊跟著這火炬前進,“火種”便迸發出火花,進而釀成勢不可擋的熊熊烈火。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不僅描述了這種苦難,並把這種苦難真實地、血跡斑斑地反映了出來,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力量;而且還在這種描寫中揭示出中國工人階級在苦難中表觀出來的精神力量。那種患難與共、生死相關的美德,感人至深,撼人心靈。
作品展示的生活畫麵相當廣闊。場景從繁華的“十裏洋場”到暗無天日的閉塞礦山,人物從買辦掮客到革命叛徒,形形色紅光怪陸離。特別是直接描述了獨夫民賊蔣介石讓他作為一個藝術形象在當代文學作品中出觀,更具有“發端”的意義。
總之,這部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曆史時期的現實生住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曆史教科書的作用。在當時啟發和教育了廣大讀者,在今天對青年讀者了解近代史,深刻理解“四項基本原則”,更具有勿容置疑的認識價值。
《火種》塑造了成功的藝術形象。
這部作品一共寫了四十六個人物,有政客、軍閥、奸商財東、買辦、工頭、市民、職員等等……這些人物無不栩栩如生。
而尤其生動的是眾多不同性格、不同經曆的工人形象。其中代表人物是主人公柳金鬆和田玉花。
作為血統工人典型的柳金鬆,他一出場便以快活而自信的性格炫人耳目。“不管生活多麼苦,他那圓圓的臉永遠笑嗬嗬的,又天真又快活”,作者為他配備了一個特有的嗩呐,“他走到哪裏,哪裏就有他快樂的笑聲、叫聲,以及委婉爽亢的嗩呐聲”。
可是生活把苦難無情地壓到他身上。先是高利貸吞噬了他大部分血汗,接著是賣廠風波,他的善良遭到資本家狠狠地戲弄,繼限失業的痛苦熬煎著他,使“他的自信,他的樂觀,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震撼。他一直認為,憑他的勞動,憑他的手藝,在如此廣大的世界中掙一份普通的生活是不會有問題的,然而,他認為沒有問題的卻成了目前他無法解決的大問題。”他困惑、痛苦、不服氣,為此他挺而走險,賣身去當礦工。在礦山,他目睹了工友的悲慘遭遇。有的慘死於井下,有的雙目失明,而自己也險些被瘟疫奪去生命。此後,又經受了失去親子的沉重打擊,至此,他的快樂消失了,自信也徹底崩潰了,直到找到共產黨,他的創痛才不知不覺愈合了,他又變成一個快活而自信的人。
他的歡愉、他的笑聲,不是建築在過去那種個人盲目的自信和對生活朦朧無知上,而是建築在新的覺醒上。現在他快活,因為他看見了前麵的光明,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所以在武裝起義中表現出他的大智大勇,成為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的自覺戰士。
作者形象地揭示了柳金鬆的性格曆程,通過這種“快活絕望一一再快活”的性格發展史的藝術描寫,有力地揭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曆史命運,從而使這形象具有巨大的典型意義。
這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雕玉花也是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作者一開始就寫她的虔誠迷信神佛,她“就這樣的活著:上工、下工、敬神、拜佛,這便是她生活的全部內容;全部目的”。可是生活卻把過分多的苦難傾盆大雨般地潑澆在她身上。她逃脫了作妾的命運卻擺脫不了張德賢的魔爪。先是遭到誣陷而失業,繼而屢次謀職均遭張的破氚最後為了救丈夫而賣了兒子。出生不久的嬰兒又被暴漲的洪水衝走。她的悲劇達到了頂端,他完全陷人了絕境。值得指出的島作者對她這種苦難遭遇的描寫,沒有采取簡單化的作法,而是多方麵進行了細致的刻畫。一方麵寫她中“宿命論”之毒甚泯把一切都看成是“命中注定”的,死抱住菩薩不放;同時又寫出了她在苦難中的善良、勤勞、質樸,“默默地忍受了這一切”,讓讀者深深為她所代表的中國勞動婦女堅韌意誌所感動,從而灑下同情的熱淚。殷玉花最後砸菩薩了,覺醒了。作者揭示了她成長的艱難,同時也揭示了她覺醒的必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作品的主題。
當然,作者在塑造人物上也有缺欠。例如範堂林,這個工人階級最先覺醒的分子,深沉而有謀略,隻是因為“飛鳥出籠錯投林”,被騙人了國民黨,在發現反革命屠殺陰謀時,就扔下妻子工友而自殺,顯然是不符合他性格發展邏輯韻;作者這樣寫,無非是想證明“跟了共產黨才光明,跟了國民黨死路一條”,這就未免有點圖解政治觀念的傾向了。
出色的藝術描寫
作者發揮了電影編劇的特長,在藝術描寫上有諸多出色之處:
1、善於編故事,善於寫動作。例如作品中寫了一個性格異帟鮮明的形象陳玲弟。她多次在情節起伏處“突接”,而她的出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加了故事曲折性,生動性又如作者寫她的潑辣,隻選了一個動作——她阻擋柳會去礦上賣命,拉下自己的耳環,竟把耳朵拉破了——就使物性格躍然紙上了。
2、選擇典型化的細節,而且讓這種細節貫穿全部作品,成為某種“貫串道具”。例如柳金鬆的嗩呐,從開始直至最後,既是主人公性格發展曆程的見證,又是這種曆程的“物化”,寫得有聲有色;又如殷玉花珍存的銀角子,它是愛情的媒介、紀念和象征,也在作品中一貫到底,很有藝術魅力。
運用性格對照的技巧,人物在對比與相互映襯中,相得益彰,各見特色。柳金鬆的歡快與殷玉花的沉靜對照,殷玉花的嫻淑與陳玲弟的潑辣對照;封建把頭“黑無常”與“白砒霜”的對照,都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總之,《火種》在藝術上也頗有獨到之處,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
試論邱處機宗教改革的契機
在膠東的先哲中,邱處機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可惜被弄得麵目全非:那些尊崇他為“邱神仙”的人,給了他過多的鶴發童肌讓他不食人間煙火,成了超凡絕塵的“真人”,而那些劍俠小說(包括以劍俠小說為藍本的電視劇)又給了他過多的內力劍術,使他離經叛道,成了浪跡江湖的俠客。筆者不平,曾在某部電視連續劇風靡神州之際,撰一小文刊在《中國旅遊報》乜意在說明邱處機從來就不是個手持寶劍的角色,但也反應甚微。其實,邱處機首先應該是一個宗教改革家。正如王懿榮是金文學家;郝懿行是博物學家、宋荔裳是詞章學家一樣,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徹底改變了道教的思想體係和教義學說。你可以稱他為旅遊家、稱他為政治家,甚至稱他為養生學家,這些他都當之無愧。因為他畢竟率弟子十八人,經過千辛萬苦的十年跋涉,行程萬裏在大雪山與忽必烈相會;並且留下了《全真西遊記》這樣的著作證實了他的足跡;他畢竟追隨忽必烈,消彌過多處兵災,或日瓦解過農民起義,對此是功是過,可以任由評說,但總得承譏他在政治上做了若幹大事,稱之為政治家言之有據;他畢竟還留下了《攝生消息論》這樣的著作,裏麵全是講的營養學,不僅對食品的藥用價值有係統的研究,而且對飲食習慣,服用相克都有獨到見解,譽為養生學家也不為過,當然他還留有《磻溪集》,在詩詞上反映了很高的造詣,說他是文學家也未嚐不可。然而,他最主要的貢獻還是對道教的改革,他首先應是一個宗教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