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伊拉克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伊布拉辛在同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談判時,又向科威特提出了勾銷前債、賠款24億美元、重化邊界、租用不比延和沃爾敗兩島99年的要求,遭到了科方的拒絕。
伊拉克在兩伊戰爭結束不久,國內經濟尚待恢複之時,即提出一係列科威特難以接受的要求,致使兩國關係惡化,進而發展到對科威特的入侵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戰略意圖的,主要是徹底解決出海口問題。
伊拉克雖地處海灣,但在地理條件上卻幾乎是一個內陸國家。
它的東麵被紮格羅斯山脈所阻擋,北麵是東南羅斯山係,西麵是阿拉伯敘利亞高原,唯有南麵是出海口,但海岸線極短,隻有50公裏左右。
而且作為出海水陸的阿拉伯和末端,在主權上同伊朗存有爭議,一遭封鎖唯一的海港法澳港曆來是敵對國家襲擊的重要目標。
在兩伊戰爭中,法澳港又遭到嚴重破壞,吞吐能力有限。
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伊拉克在海灣的出入,係於經濟命脈的石油出口和事關國計民生的各種物資的進口不能順暢進行。
兩伊戰爭以後,由於法澳港破壞嚴重,伊拉克出口石油不得不經過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石油管道輸送,既要付巨額費用,又要冒受製於人的風險,又一次飽嚐了缺乏出海口的苦頭。
因此,謀求出海口是伊拉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
曆史上,伊拉克同科威特的領土與邊界爭端、對伊朗的戰爭,以及對布比沿和沃爾拜兩島的租界要求都與此有直接關係。
伊拉克從曆史上遭受的挫折中認識到,隻有獲得整個科威特才能徹底解決出海口問題。
事實伊拉克的海岸線將延長213公裏,並可獲得現代化的科威特港和艾哈邁德油港,海上出入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
兩乙戰爭中,伊拉克共欠下750億美元外債,其中欠科威特150億美元2億。
戰爭後,伊拉克國民經濟亟待恢複,部分裁減下來的軍隊需要安置,糧食等必需物品的進口又要花費大量外彙,財政危機十分突出。
1989年,伊拉克的石油收入約為130億美元,如果不重新舉債,僅僅償還非阿拉伯國家的年債務,本金和利息就可能占據上述收入的一半以上。
沉重的債務使伊拉克感到難以承擔。
為此,伊拉克曾經提出,他同伊朗作戰是為了保衛阿拉伯民族,要求科威特等阿拉伯國家免除債務,但得到的許諾很少。
在這樣的困境下,如果征服科威特,情況將立即變得完全兩樣。
一方麵欠科威特的債務將一筆勾銷,另一方麵又可以利用科威特雄厚的財力。
科威特年石油收入近百億美元,在國外還有1000億美元資產,海外投資收入比石油收入還高,此外還有800億美元的國家儲備金。
依靠這些財源,不僅可以在短期內長清外債,而且對於解除伊拉克的財政危機和實現今後的發展起到根本性作用。
長期以來,伊拉克一直在謀求中東地區的大國地位。
執政的阿拉伯複興社會黨把獲得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和實現阿拉伯國家的統一作為最高目標。
從地緣政治上講,伊拉克欲向北、東、西三個方向發展都將遇到很大困難。
北麵的土耳其、東麵的伊朗、西麵的敘利亞和以色列,無論從哪方麵講,都是伊拉克的強大敵手。
因此,向南發展是伊拉克的戰略重點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