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伊科爭端(1 / 3)

世界曆史漫長悠遠,蘊含著經驗與真知。

縱觀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無不是經年史書通古今之變的大師。

以史為鏡,借鑒前人得失,古為金,用把握世界曆史,掌握人類曆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世界通史為你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應該知道的世界曆史。

大呂文化親情呈現。

伊拉克地處世界古代文明搖籃之一的兩河流域美索布達米亞平原,麵積43.8萬平方公裏,人口1765萬。

科威特位於海灣西北岸,麵積1.7818萬平方公裏,人口205萬。

一顆爭端是海灣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但是戰爭的起因又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伊拉克對科威特主權的承認問題,另一是兩國邊界的劃分問題。

曆史上一科曾同屬一個國家。

公元7世紀時,他們都是阿拉伯帝國的屬地。

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的薩巴赫家族遷至科威特,逐步取得統治地位,於1756年建立了科威特酋長國。

但在1871年,他又被奧斯曼帝國吞並,成為集巴什拉省的一個縣。

1899年,英國與科威特酋長簽訂英科秘密協定,將科納入英國勢力範圍。

1913年,奧斯曼帝國承認這一協定,從此科威特成為英國保護下的獨立國家。

伊拉克建國晚於科威特。

1920年,英國在現在的伊拉克建立委任統治區四年,宣布其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

1922年,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三國代表在英國駐巴格達高級專員迫西考克斯主持下,在地圖上劃分了三國邊界線,但是一顆對邊界線均不滿意,這時產生了一顆爭端的第一個矛盾衝突點。

伊拉克認為科威特曆史上曾為巴什拉省的一個縣,因此應將科全境劃入1。

以後伊拉克一直保留這一觀點。

1932年,伊拉克首相薩伊德提出劃定伊、科兩國邊界的意見,得到科威特艾米爾艾哈邁德薩巴赫的確認,雙方達成協議,該協議成為目前兩國邊界實際控製線的依據。

但邊界未能刊定,這又為日後兩國產生邊界爭端留下了遺患。

果然,隨著石油在這一地區的發現和開發,以及英國殖民者的撤出,一顆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的爭端突出起來。

1958年,伊拉克發生革命,推翻了費薩爾王朝,建立了共和國。

1961年,科威特脫離英國勢力,宣布徹底獨立,但伊拉克共和政府不予承認,並對科威特提出了領土要求,隻是由於英國人幹預才未貿然動物。

1962年,伊拉克複興黨上台執政,承認了科威特的獨立,但兩國邊界仍未劃定,曆史爭端持續下來,並為此發生多起武裝衝突。

兩伊戰爭於1988年結束之後,醫科爭端又激劃起來。

1990年7月15日,伊拉克外長阿奇茲向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卡利比遞交了一份備忘錄,指責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不執行歐佩克製定的限產保價政策,僅1989年上半年就使伊拉克蒙受140億美元的損失。

對此,科威特反駁說,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確實超產石油,但盈利的大部分用在了援助伊拉克巴結組織和阿拉伯事業之上。

兩一停火後,科已為現場保價做出了犧牲,部分超產是為了滿足在西歐發展下遊業務的需要。

7月18日,阿奇茲又指責科威特10年來一直在伊拉克的魯麥拉油田南部偷采石油,價值達24億美元,並在這一地區建立軍事設施。

對此,科威特則指出,魯麥拉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內,科是在自己領土上采油和建立哨所,無可非議,並且反過來指責一在科境內打井采油使科威特油田儲量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