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打擊集中在西歐和日本。
無論是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還是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都元氣大傷,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軍事力量或被粉碎或遭削弱。
這些曾經構成資本主義世界核心部分的國家和地區一時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
正當西歐無力繼續充當資本主義世界主角的時候,美國卻依仗其在二次大戰中急劇膨脹起來的經濟、軍事力量,爬上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戰前,美國已經是世界頭號工業國,但他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尚未取得絕對優勢,而且它的軍事力量相對弱小。
1939年及大戰爆發時,其武裝部隊人員總數僅三十3.5萬,國防預算不過十億多美元,因此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亦有限。
二次大戰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美國本土遠離戰場,幾乎沒有遭到戰火侵襲,人力物力的損失相對較小,尤其是生產能力沒有受到破壞。
同時,美國作為民主陣營的兵工廠,通過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大量軍用物資,一方麵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另一方麵也刺激了本國的工業生產,不僅使戰前由於經濟危機而相對不足的開工率達到了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狀態,而且新建和發展了許多工業部門和企業,主要是那些與軍事關係密切的部門,如原子能合成、橡膠、飛機、造船、冶金等。
工業生產指數迅速上升,甲以1935至1939年的平均數為110943年已達到179。
到戰爭結束時,工業產量幾乎翻了一番。
外貿出口額也大幅度增長,1939年的出口總額僅32億美元,1944年達到153.4億美元。
此外,美國在戰爭期間,趁英國等壽元國求助於己的機會,使歐洲國家的黃金儲備遠遠流入自己腰包。
到戰爭結束時,美國已集中了資本主義世界全部黃金儲備的一半以上。
作為二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憑借強大經濟後盾,美國的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
1945年,美國武裝部隊人數達到1210多萬,戰後由於大規模複原,曾一度下降到150多萬。
不久,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軍隊再度擴展,人數上升到300多萬,此後長期維持這一水平,國防預算超過800億美元。
美國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擁有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1200多艘戰艦和5萬多艘其他船舶,其威力遠遠超過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國。
依靠強大的海空軍力量,美國的勢力擴張到世界各大洲和各大洋,成為全球性的強國。
戰後初期,美國在56個國家駐有軍隊,在國外建立了480多個軍事基地。
戰後初期,美國軍事上的強大還表現在壟斷了原則武器,並以此作為建立世界霸權的王牌。
美國前總統胡福曾這樣宣稱目前我們隻有我們掌握著原子彈,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全世界。
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之所以能在二次大戰中迅速膨脹,除了有利的戰略環境和雄厚的工業基礎,還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
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從事科學研究,1941至1945年間,受雇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從八點七萬人增加到十九點九萬人,科研經費從九億美元增加到十五億美元。
同時,戰爭環境和納粹德國的種族奴役暴行迫使很多歐洲科學家流亡美國,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等,從而使美國擁有了空前的治理優勢,並迅速的轉化為技術優勢。
例如代號為曼哈頓計劃的原子彈研製工程就是來自各國的科學家同理合作的產物。
戰爭期間,在軍事目的推動下,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奠定了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率先興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