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早期人類的進化與發現(2 / 2)

近年來,科學家們對這些化石材料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所有美洲早期人類骨骼都是全新式現代人的骨骼的結論,否定了他們距今一萬年以上的說法。

在美洲除發現早期人類骨骼外,還發現了大量石器,主要有坎雜、刮消器文化和大受獵人文化。

這些石器文化的年代最早的隻有11000多年,例如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桑迪亞尖狀期,距今大約11000至10000年在德克薩斯州等地發現的克羅維斯健壯期距今11150至10450年,在新墨西哥州、東科羅拉多州等地發現的福爾索姆見狀器,距今11000至10000年。

此外也有許多關於更早的遺物的報道,但其可靠性不能肯定。

根據美洲早期人類化石和石器判斷,人類大約是在12000年前進入美洲的也可能更早些,但不會超過20000年前。

關於人類進入美洲的路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普遍認為人類是通過冰封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

從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體質形態看,他們和西伯利亞及其他東亞的黃種人非常接近,說明他們是來自亞洲,是黃種人的一個分支。

人類向澳大利亞移植發生在距今3萬年前在澳大利亞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許多早期人類化石,目前所知有科薩克人、塔爾蓋人、莫斯吉爾人、克阿沼澤人、凱洛人、芒哥湖人等。

在這些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距今不過3萬多年。

另外,在澳大利亞各地的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許多2萬年前的石器。

據此,人類學家判斷,人類大約是在3萬年前進入澳大利亞的。

人類向澳大利亞移植的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從爪窪向東到帝汶,然後向南到澳大利亞,另一條是從加裏曼丹向東經過蘇拉威,西到新幾年亞的西北部,然後再向南到達澳大利亞。

人類向澳大利亞移植時期是大理冰川時期,此冰期始於7.5萬年前,終於1萬年前,兵器高峰發生在3至1.5萬年前。

有的研究者認為在此期間海水下降150多米,許多島嶼與陸地連到了一起,這為人類移入澳大利亞創造了條件。

在晚期之人出現的時候,人種開始形成。

到現代人出現的時候,人種的差別已相當明顯了。

所謂人種是根據體質上某些能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其性狀包括皮膚的顏色、頭發的形狀和顏色、眼、鼻、唇的形狀等等。

根據這些不同的性狀,人類學家把現代人類劃分為三大種係,及蒙古利亞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

人類在體質形態上為什麼能形成不同的性狀,主要是受所在地區自然條件影響的結果。

在晚期致人時期,人類已遍及亞非、歐美澳各大洲,各大洲。

自然條件是不一樣的,而且被高山峻嶺、汪洋大海、廣袤沙漠所隔絕。

人類在彼此隔絕的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活自然要受到不同的影響。

在其長期影響下,人類在體製上逐漸發生了某些變化,變得與其自然條件相適應。

例如尼格羅人種皮膚黝黑,卷發,鼻孔大,嘴唇外翻,汗腺發達,這是適應高度濕熱環境的結果。

皮膚黝黑,可免受灼熱傷害。

卷曲的頭發在頭部總為形成一條特殊的透氣通道,使頭部免於過熱。

鼻伸寬、鼻孔、大、唇外翻、汗腺發達等,有助於散發熱量。

歐羅巴人種鼻梁高而窄,鼻管前突,這是適應歐洲酷華的氣候條件的結果。

雌性狀延長了空氣由鼻腔外到呼吸道的距離,使空氣變得暖和些。

蒙古利亞人種的麵部脂肪層比較厚,眼睛開縫較窄,內眼角有一層特殊的皺折內自褶,這是適應半荒漠和草原地帶大陸型氣候的結果。

人類在體質形態上之所以能形成不同的性狀,除自然條件的影響及人類對它的適應性外,偶然的變異性和隔離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導致了三大人種的形成。

三大人種的特征和分布情況如下。

黃種膚色微黃,頭發粗而直,色黑,眼色黑或深褐,麵部寬闊,顴骨平扁而突出,鼻梁低,眼內有自褶,外角稍上斜,呈所謂丹鳳眼、胡子及體毛最為稀少。

主要分布於亞洲大部分地區和美洲。

白種膚色白,發色及顏色都較淺,發長呈波形,鼻梁高而窄,胡子及體毛發達。

主要分布於歐洲、西亞、南亞、北非等地。

黑腫,膚色黝黑,頭發黑而卷曲,眼色黑,鼻寬而偏,唇厚而外翻,胡子及體毛較少。

主要分布於非洲和澳大利亞三大人種。

在身體外部形態上雖有某些差異,但並無本質上的不同,更無智力上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