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克羅地亞內戰(2 / 3)

14日中午,第一軍區的坦克機械化步兵炮兵部隊率先向克東部戰略重鎮發起攻擊。

中路部隊主攻格利納師沿海軍區和第3軍區部隊在克寧市以南展開在100餘公裏的寬大正麵上,向南部海岸實施攻擊,先後控製了150公裏寬的沿海地區,沿海軍區的艦艇部隊也投入了戰鬥,迅速控製了克羅地亞所有大港口,從海上切斷了客與外界的一切聯係。

空軍也出動了數十架殲擊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進行空中支持,摧毀了克羅地亞用於軍火運輸的18架飛機及滿載彈藥的車隊。

占至9月22日,人民軍在東部、中部、南部三個作戰方向上均取得進展,收複了一些被占領的軍營等軍事設施,初步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直至22日中午交戰,雙方才在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主動要求下達成停火協議。

在這期間,歐共體曾積極斡旋,將閃戰雙方攏到一起,迫使其達成協議,但由於雙方均尚未實現各自的戰略目標,加之歐共體成員國之間存在越來越明顯的分歧,這些斡旋和協議也顯得越來越無約束力。

常常是協議達成後僅數小時戰端又起。

在此情況下,法國出於不希望德意奧在其戰前勢力範圍內重新恢複影響的考慮,一直反對德意奧要求承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獨立的呼聲,率先要求聯合國幹預前南斯拉夫的衝突。

9月下旬,聯合國通過了呼籲有關方麵不要向南運送武器的決議。

美國在安理會上從支持前南斯拉夫的統一轉為指責塞爾維亞領導人和人民軍,說他們對將這個國家悲劇性的引向內戰負有特殊的日益加重的責任。

克羅地亞的戰局在安理會決議後不僅沒有緩和,反而在1991年10月後進一步升級。

為了形成一個所有賽族人生活在一起的新南斯拉夫領土和解救處在克武裝包圍封鎖中的2萬多人民軍部隊,人民軍總部發動攻勢,並對著名的中世紀城堡杜布羅夫尼克式進行炮擊。

地麵部隊在海空軍的掩護下攻占了戰略要地德貝利布裏耶克地區,控製了杜布羅夫尼克西北約20公裏長的海上交通線,切斷了克羅地亞武裝的增援通道,並猛攻薩格拉布以南50公裏的卡爾洛瓦和西薩克,一度對克羅地亞首府形成嚴重威脅。

此後克徑東部重鎮5科瓦爾也被人民軍攻克,市內2000多名客軍投降,人民軍俘虜擊斃克軍各1000多人,客當局不甘心丟失賽族人聚居的土地,積極向東挺進,試圖肅清和趕走東北部的賽族人。

11月2日刻,武裝力量集中約2萬兵力在 t、 72、 m、 87重型坦克裝甲車、多管火箭炮的支援下,向客東北部賽族人聚居的村莊發動大圍剿,上萬賽族人逃到與克相鄰的波黑共和國,難民車隊綿延長達幾十公裏。

由於人民軍在武器裝備和戰鬥素質方麵占有優勢,戰至12月下旬,戰場形勢明顯的對賽足有利。

三個賽族聚居區在克羅地亞領土上立足,其麵積占克羅地亞的1\/3。

半年多的大規模血戰奪取了1.5萬人的生命,使數萬人受傷致殘,直接經濟損失達210億美元。

經過反複較量衝突,雙方都意識到一時無法打垮對方。

1992年初,雙方終於接受聯合國秘書長特使萬斯提出的和平計劃,簽署了開戰以來的第15個停火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