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克羅地亞內戰(3 / 3)

1992年1月5日,歐共體十二國宣布承認克羅地亞共和國和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這既標誌著前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也意味著歐共體實際上已失去了中立地位,很難繼續充當調停者的角色。

所以不得不求助於聯合國向南派遣維持和平部隊,以製止南內戰蔓延。

向南派遣維和部隊經曆了一波三折。

1991年9月17日,原南聯邦主席團主席梅西奇最早要求聯合國派維和部隊進駐賽克兩共和國間的邊界地區,但遭到塞爾維亞方麵的反對,認為任何向南派軍隊的舉動都將被視為對南的侵略和對南獨立的威脅。

但是在南人民軍控製了全部賽族聚居區後,尤其是在1991年11月8日歐共體宣布對南實行經濟製裁後,塞爾維亞方麵對維和部隊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

11月9日,克斯蒂奇以聯邦主席團名義要求聯合國安理會派維和部隊進駐克境內的軍事分界線上。

經聯合國富南考察調解,有關各方曾於1991年12月8日就部署維和部隊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但因停火尚未實現,該計劃無法付諸實施。

1992年1月2日,克賽雙方達成了第15次停火協議,並表示完全接受聯合國秘書長特使萬斯提出的和平計劃,按照這一計劃,維和部隊將部署在客境內三個賽族聚居區,即所謂塞爾維亞、克拉伊娜共和國領土上。

2月21日深夜,聯合國安理會通過743號決議,決定向前南斯拉夫派遣總數為1.4萬人的維持和平部隊。

3月8日下午,維和部隊先遣隊抵達貝爾格萊德,4月全部抵達預定地區。

此後,克徑賽族居住區被置於聯合國維和部隊保護之下,克武裝力量和南人民軍都撤離該地區,同時解散當地地方武裝克賽。

雙方對部署維和部隊的動機截然不同。

克羅地亞當局打算在維和部隊入境地及人民軍撤退後,可在包括賽族居住區在內的整個領土行使主權,收回每一寸土地。

塞爾維亞當局則認為可以利用維和部隊造成賽族聚居區脫離客當局控製的繼承事實,為今後改變共和國邊境,把客境內的賽族聚居區並入塞爾維亞鋪平道路。

所以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部署並未解決賽族聚居區未來歸屬這一實質性問題。

克當局與賽族聚居區也一直處於臨戰狀態,零星衝突時有發生。

1993年1月22日,克當局乘聯合國維和部隊任期,將到這機集中2萬多政府軍,出動了飛機和坦克,在長達1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向本國境內的賽足聚居區的塞爾維亞克拉伊娜共和國南部發動猛烈攻勢,以其解放賽族聚居區。

塞爾維亞克拉伊娜共和國領導人立即發布總動員令,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組織地方武裝奮起反擊。

戰鬥中雙方傷亡慘重,這一重啟的戰端遭到聯合國安理會和歐共體的強硬幹預,科當局懾於國際社會製裁的壓力,不得不停止進攻。

9月9日,克羅地亞和客境內賽族武裝又爆發激烈戰鬥。

聯合國駐前南斯拉夫觀察員說,雙方如此激烈的交戰和動用,如此大威力的殺傷性武器,局勢極其嚴重,極其危險。

聯合國安理會14日呼籲克政府將其武裝力量撤到9月9日前占領的陣地上,並敦促賽族武裝停止一切軍事挑釁行動。

克羅地亞總統後來下令單方麵停火,局勢趨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