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溫州人的“創世紀”(2)(2 / 3)

在溫州的創業大軍中,購銷員是特別能戰鬥的生力軍。他們奔波於各地,推銷溫州商品,采購生產原料,為溫州的經濟做出重要的貢獻。當溫州農村出現“家家戶戶搞工業”這一現象的同時,“千軍萬馬搞購銷”這一當時全國不多見的現象隨之出現在溫州。改革開放初期,溫州的購銷員號稱10萬大軍,到1986年已達到近15萬人。例如,在商品經濟發達的蒼南縣宜山區,1986年便有380多個購銷員專門從事原料采購,8000多個購銷員從事產品銷售。在樂清縣柳市區,1986年的購銷員人數達到13000人。總之,無論在溫州的什麼地方,當一名購銷員已成為當地人創業致富的重要途徑。除了通過購銷員將溫州產品銷到各地,在溫州還有不少規模很大的專業市場,供各地客商前來選購。其中,最大的有10個,號稱十大市場。這十大市場,不僅解決了二三十萬人的就業問題,也為溫州人的創業致富提供了另一條廣闊的道路。

除了購銷大軍,溫州還有一支同樣龐大的出外經營工商業的隊伍,活躍在祖國各地。

改革開放以後,在各地從事工商活動的溫州人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90年代以後,隨著各地投資創業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的日益發展,這支隊伍迅速壯大。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在外地從事經營活動的溫州籍個體工商業者已達160萬人(包括子女),超過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

這支隊伍擴大的原因多種多樣。一部分是原來的購銷員,感到過去那種一年四季在外奔波的“遊擊戰”戰術,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如選擇一個城市,采取安營紮寨的“陣地戰”。例如蒼南縣宜山區就有1000多名人員,進駐各大城市,一旦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就用電報、電話通知家裏,及時組織生產,生產完畢,再由生產單位一起發貨。采用這種辦法,信息流通、資金周轉和銷售的速度都比過去快了。還有的購銷員,幹脆在所在城市的大商場承包櫃台,銷售溫州當地的產品。

有的承包人甚至將鄰近幾個城市的若幹商場的櫃台都承包下來。僅永嘉橋頭紐扣市場老板在全國承包的商場櫃台,1987年便達3000多個。到了90年代,原來在各地專營溫州產品的商人,經銷的商品已不限溫州一地,有的甚至以經營外地商品為主。一些資金雄厚的溫州商人將整個商業大樓承包下來,或者幹脆集資興建大規模的專項或綜合性的商品市場。還有一部分人,原來企業設在溫州,後來感到外地的市場大,比在家鄉容易賺錢,主動到外地投資設新廠,或者幹脆將工廠從溫州搬到外地。

90年代以後,溫州人在各地從事的工商業活動,已從以前的“五把刀子”,即主要從事餐飲、縫紉、補鞋、理發、修理等小規模的個體服務業,進入更高層次。現在,溫州工商業者在各地的活動,無論是經營的規模,周轉的資金,管理的水平,活動和產品包含的文化和科技含量,都遠遠超過以前。

他們有的開商店,有的辦工廠,有的經營房地產,有的開發大規模的市場,有的從事交通服務,有的參與金融業,還有的興辦民辦的大學。截至1999年底,溫州人在全國創辦的股份製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形式的企業達3萬多家,經營戶70多萬戶,年銷售收入1600多億元,資產在億元以上的40多家,資產超千萬元的5200多家。在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的很多城市,溫州人都已成為當地非公經濟的重要力量。

隨著各地溫州人的增多,在祖國數十座城市,都居住著幾萬以上前來從事工商業活動的溫州人。在一些城市的城郊結合部,形成溫州村、溫州城等溫州人的固定居住區。活躍在各地的溫州人,不僅帶去技術、設備和資金,更帶去了溫州人勇於創業成功致富的理念,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20世紀20年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雲籠罩歐洲各國的時候,數萬溫州人作為中國勞工的一部分來到了西歐,有的戰後便滯留在歐洲。

他們的數量雖然遠不能和廣東籍、福建籍的華人相比,卻是最早闖世界的溫州人。改革開放以後,一部分溫州人為圓自己的致富之夢,順著祖先的足跡,通過合法和不合法的各種途徑,漂洋過海到了西歐。新移民大大壯大了歐洲的溫州人隊伍,溫州人成了歐洲華人的主體。還有一些溫州人,來到了美洲大陸。近年來,海外溫州人初步估計已達50萬人,這些溫州人和分布在溫州以外的中國各地的溫州人,共同構成闖蕩天下的溫州人的兩大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