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溫州人的“創世紀”(3)(3 / 3)

便成為溫州模式的一種頗具影響的表述。

通過以上的簡要回顧,我們可以看出溫州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家庭工業、購銷員和專業市場的共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有人認為:

在溫州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家庭工業是支柱,購銷員是骨幹,專業市場是依托。有人認為,家庭工業和專業市場是驅動溫州農村市場經濟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各人的表述可能會有差異,但都說明了三者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說明了溫州農村工業完全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真正的商品生產,雖然那時“市場經濟”和“商品生產”還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專屬物,而文化水平有限的農民也根本不懂它們的含義。

溫州這些家庭工業的規模都不大,大多是“前店後廠”的布局,即前麵開店,後麵生產,樓上則是一家人的住處,人數自然也不會太多,生產的商品也都是小東西。而且,由於各個家庭的資金是一家人多年積蓄的血汗錢,來之不易,一般不敢輕易在不熟悉的行業冒險,大多喜歡仿效成功的例子。

如果看到左鄰右舍或本村鄉親生產某個東西成功了,而且市場對路,就跟著他學,依樣畫葫蘆。這種做法,一方麵可以避免投資失誤,另一方麵則容易形成一個村莊甚至一個鄉隻生產少數幾種產品的格局。人們所說的,“一鄉一品”或“幾鄉一品”

這種溫州農村工業的普遍狀況,就是這樣形成的。

然而,高明的溫州人卻沒有把眼光隻放在自己一家一戶的工業生產上,而是采用大協作的形式,將分工與協作相結合,將家庭工業納入社會化大生產,成功地將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變為全村全鄉建立在各家分工協作基礎上的大規模生產。滿天飛的購銷員將溫州產品成功地銷往全國各地,又將原料和信息帶回溫州。然而,溫州人並不以此為滿足,又通過興辦大規模的專業市場,將客商帶到家鄉,保證了自己產品的銷路。通過這些方式,溫州的家庭工業與市場保持著緊密的聯係,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有的村或鄉的“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在全國已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比如,永嘉橋頭鎮家家戶戶都生產紐扣,這個鎮的紐扣產銷量占全國的80%以上,並逐步打向國際市場;蒼南金鄉家家戶戶都生產鋁塑標識工藝品,這個鎮的鋁質標牌和滌綸商標的銷售量占全國的45%;樂清柳市鎮家家戶戶生產低壓電器,銷售量巨大,被稱為“東方電器之都”。

對溫州的家庭工業而言,顧客就是上帝,產品能否暢銷自己能否發財完全取決於顧客。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中國人的絕大多數生活水平都很低,無力購買高檔商品,真正使他們一次又一次傾心的商品,除了價廉物美,還是價廉物美。

溫州的家庭工業之所以能興旺,價廉物美是一個有力的法寶。據80年代的資料,永嘉橋頭紐扣市場的紐扣利潤以毫厘計,最便宜的兩厘一顆,最貴的是兩分七厘一顆,而兩分七厘的紐扣在國營商店可賣到一角至一角五分。在蒼南縣錢庫鎮的小商品市場,每銷售一袋200斤的白糖隻獲利0.5元,售出1斤香菇隻賺0.2元,而賣出一箱味精隻賺一個紙箱。溫州人正是憑借著極其低廉的價格,將全國各地的客商大批吸引到遠在偏僻山鄉的專業市場。

為了能夠生產出價廉物美的產品,溫州人動足了腦筋。80年代,中國的服裝隻有質好價昂與質差價低兩類產品,質差價低的產品不僅質量不好,款式也相當難看。沒人不喜歡質量好款式好的服裝,然而昂貴的價格卻使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深知消費者心理的溫州人設法生產出款式新潮但質量一般價格較低的產品,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例如西服,當時一套全毛西服需要3000元,溫州人便使用30%的羊毛、70%的毛纖麵料替代全毛,生產出式樣一流而售價僅500元的高級西服,從而開始了溫州服裝業的發家史。因此,有人回憶80年代的經濟狀況,認為溫州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商品質量與價格的調節閥的作用。

由於資金有限,家庭工業隻能生產市場暢銷的產品,市場需要什麼生產什麼,一旦市場需要改變,或者發現某種更好而且可以生產的產品,就立即轉入新產品的生產。在這方麵,溫州的家庭工業可以說是非常靈活的。他們通過購銷員、專業市場以及其他的渠道,搜集各地的市場信息,按照市場的需要,及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並隨市場的變化而迅速變換。據說溫州市區的鹿城皮鞋、燈具、服裝、打火機市場,“三天出小樣,七天成批量,天天有新樣,家家不一樣”。而在龍港的腈綸毛毯市場,隻要有新的設計,可以在五天以內完成產供銷的全過程,迅速推出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