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略為回顧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鎮和金溫鐵路的建設過程,以及青年農民王均瑤創辦我國第一個私人包機公司的事跡,看看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韌勁,以及如何在僵硬的計劃經濟模式中尋找政策的突破口,以創造出自己的“中國第一”。
1983年11月,浙江省政府批準龍港設鎮。
第二年初夏,蒼南縣同意由最早建議建設龍港的區委書記陳定模任鎮委書記,鎮委用借來的3000元錢,開始規劃城鎮藍圖。當時,龍港還隻是5個相連的小漁村。按通常的思路,城鎮建設的主體不是國家投資,就是外商和群眾集資,龍港根本不可能爭取到國家和外商投資,隻能爭取群眾集資。
陳定模想到,農民早就想衝破城鄉之間的樊籬進城生活,農民有錢,為何不能找農民集資?於是,鎮上成立12個宣傳隊,帶上規劃設計圖,先後四次分赴全縣各區鎮,動用大海報、牆報、幻燈和廣播喇叭進行宣傳,並在《溫州日報》大登廣告,又搞了個“歡迎農民進城辦公室”。到1984年8月底,共有2000餘戶農民、幹部和職工申請到龍港,鎮政府借此收取土地有償使用費1.2億元。此外,龍港還收取各種公共設施費,這項費用到1985年底就達到了1000多萬元,基本上解決了城鎮建設“三通一平”的基礎工程的投資。此後,又通過合股集資和無償集資的方式,解決了城鎮文化、教育、工廠、商店、碼頭、倉庫的興建費用。
由於龍港是按照完全不同的思路建設,在不少問題上都遭到恪守老習慣的人的阻力。初期最有爭議的是土地的有償使用問題。按照我國憲法,土地是不準買賣的,龍港鎮委陳定模一班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中找到了武器,把馬列經典的級差地租的理論變通為有償使用土地,按每間地基在規劃中的地段和土地效益收取費用。有資料稱,龍港鎮的這種做法,開了我國土地有償使用的先河。此外,當地原住戶的拆遷,城鎮公共設施費的征收,都曾遭到激烈的反對,不少原先一心要進城的農民也猶豫顧盼甚至聞風退出。因有人告狀,縣裏的工作組,省市縣三級紀委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都曾前來調查陳定模的多項“問題”。陳定模事後回顧說:“官有兩個口,別人一個口工作,一個口吃東西;我一個口介紹經驗,一個口做檢討。”他的態度是:“頂不住也頂,寧可因為改革讓人罵三年,也不能留個破爛城市讓後人罵三代!”他一邊向上表示“我們把握不嚴,一定改正”,一邊按自己的計劃加速建設龍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生活和文化設施齊全的城鎮終於矗立在東海之濱。到1991年,全鎮人口12萬多,社會總產值8.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4億元,居全國2000個億元鄉鎮的第20位。1997年城鎮增加到近14萬人,工業產值達到近24億元。
修建一條通往溫州的鐵路,是溫州人民百年的夢想。1989年4月,出席省人大七屆二次會議的溫州市100多名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關於盡快建設金溫鐵路》的議案。但是,決心雖大,國家卻無力投資。溫州人提出一條嶄新的思路,能不能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包括到境外籌資?當時,中外合資企業在我國已經很多,但鐵路屬國家命脈,引進外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先例。
溫州人沒有因此而氣餒,在省、市政府和著名的旅台溫州籍學者南懷瑾先生的努力下,突破禁區,引進港資建設金溫鐵路。1992年1月,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地方鐵路公司,在香港正式簽訂《合資興建金溫鐵路合同》,為金溫鐵路建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使溫州人民的夙願有可能成為現實。
1991年春節前夕,蒼南縣龍港鎮隻念過初中的26歲的青年農民王均瑤和一幫朋友在湖南包了一輛大巴,回家過年。這是一段漫長的路程,需要翻山越嶺1200公裏,跨越湖南、江西、浙江三省,乘客無不感受到坐長途車的勞頓和煩躁。王均瑤無意中說了句汽車開得太慢了,一位同鄉挖苦道:飛機快,你坐飛機回去好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王均瑤的頭腦中立即閃過一個思想火花:
飛機快,為什麼不能去包一架飛機回溫州?過去,乘飛機是幹部級別和待遇的一種體現,隻有縣級以上的領導才有資格乘飛機。然而,王均瑤卻沒有想那麼多,憑著自己執著的信念,邁進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門。經過一番奮鬥,這一驚人的想法,獲得當時正考慮擴大經濟效益的湖南省民航局的同意。王均瑤終於叩開了中國民航厚實森嚴的大門,承包了長沙——溫州的航線,開創了中國自實行計劃經濟以來私人承包飛機客運的先河。1991年7月,王均瑤創辦天龍包機公司,開通長沙至溫州的私營包機航線。當月28日,一架安24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降落在建成不久的溫州機場。人們在對此事驚愕之餘,紛紛讚揚王均瑤敢想敢做勇於開創的精神,稱讚他“膽大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