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某種角度說,管理者能夠授出的權越多越好,但並不是說要將所有權都授出去而自己掛個空銜。如果這樣,企業就沒必要設立管理者了。在授權問題上存在禁區,有的權多授為好,而有的權則少授甚至不授更好。一般來說,授權的禁區有:企業長遠規劃的批準權,重大人事安排權,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的發展方向決定權,重要法規製度的決定權,機構設置、變更及撤銷的決定權,對企業重大行動及關鍵環節執行情況的檢查權,對涉及麵廣或較敏感情況的獎懲處置權,對其他事關全局性問題的決策權。所有這些權力,都需要有高層管理者掌握,一旦將這些權力授予下屬,管理者便會變成有其職無其權的“傀儡”,管理者也就有其名無其實了。
管理者授權後,不能高枕無憂,不然會帶來負麵效應,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對授權要做到收放自如。
8.找準可以授予權力的人
企業家可以說是企業的靈魂,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了不菲的財富,企業也烙上了他們自己鮮明的管理烙印。總有一天,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要退出企業管理,這時他們將麵臨一個問題:把自己打拚來的企業交給誰管理?也就是說,把手中的管理大權交給誰?
很多人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打下的“江山”,不能交給外人,再說,交給外人管理,也不放心。於是,他們都把權力交給家族成員。這種做法,是科學的選擇嗎?
在整個電腦發展史上,有4位華人曾經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第一位也是最有影響的一位就是王安。他所領導的王安電腦實驗室的產品曾經風靡一時,行銷世界。到1980年,王安公司在世界105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營業額達30億美元,王安個人名下的財富達16億美元,被列為當時美國第五大富豪,並被選為美國最傑出的12位外來移民之一。1986年7月3日,王安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89年又榮獲“美國發明家勳章”,獲得了華人在美國的極高榮譽。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輝煌無比的成功華人企業,卻由於錯誤地選擇接班人而導致了覆亡。
在王安電腦公司,王安就是公司,公司就是王安。王安總是一再強調,他決不願喪失對公司的控製權,王安還說過:“因為我是公司的創始人,我要保持我對公司的完全控製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有沒有經營公司的能力。”公司裏一位名叫約翰·卡寧漢的人,在公司裏出類拔萃,他同王安一同製定了使公司迅猛發展的策略,很受王安的器重,並且是唯一一位王安家族以外卻能影響王安決策的人。但他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被推上至高寶座,因為他不是王安家族的成員!1986年1月,王安任命36歲的王列為公司的總裁。
王安實驗室的三個天才考布勞、斯加爾和考爾科原來相處並不好,但王安的策略是讓他們三人相互競爭以推動公司的發展。王安不許他們表現出公開的敵意,總把他們彼此分開,各自負責一個項目開發,王安從這些項目中選擇最好的當作公司新產品投入市場。王列經營公司後,情況發生了轉變,他一再強調公司的出路在於內部的團結、合作,隻有內部合作才能與IBM競爭,他要讓考布勞三人統一思想,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王列對這種情況非常不滿,他認為考布勞他們考慮的隻是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公司的利益。
最終,他們三人因受不了王列的工作方式,都離開了。
由於公司經營每況愈下,1989年8月4日,王安公司的各負責人聚集在王安位於馬薩諸塞州林肯市的家中,王安要為公司做一次大手術。他別無選擇,就在這一天,王安做出了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決定——他向董事們宣布撤換王列的公司董事長職務,由亨利·周暫時接管公司業務,再由三人委員會負責物色接班人。雖然1989年王安抱病複主大局時,股票回升了20%,王安又想方設法減輕負債的壓力,然而他削減開支有限,加之對電腦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深,依然未能扭轉乾坤。在1989年後的4年內共虧損16億美元,股價也由全盛時期的43美元狂跌至75美分。在尋求集資和其他挽救方法無效後,王安公司不得不於1992年申請破產,王安電腦神話最終徹底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