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視錯誤情況不同對待
孩子所犯錯誤大部分與善惡不擦邊,可是這並不排除孩子也會犯一些真正的錯誤。比如,把壞事向自己不喜歡的同學身上栽、欺負老實同學、毀壞學校物品、常常偷拿別人東西、胡亂說別人壞話等。孩子出現了此類品行問題,家長要盡早幫助孩子改正,以免養成不良習慣,影響一生。
2.教孩子正確對待錯誤
客觀認知與接納“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有趣的是當我們越是不能客觀地認識錯誤,不能接納錯誤時,它就會越是牢固地附在我們身上,與我們作對。如果我們允許自己犯錯誤,麵對錯誤並坦誠接納它、承認它,它就會逐漸離我們而去。
每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事情辦好。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他的行為是與錯誤相伴的,如果處理得好,孩子越是出錯,成長得就會越快。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知識。”
由此可見,錯誤並不可怕。有的孩子之所以被錯誤壓倒,是因為孩子沒有一個正確對待錯誤的態度。所以,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指出戰勝錯誤的思路,使得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有缺點、犯錯誤並不可怕,隻要勇敢麵對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後不犯類似錯誤就好了。
3.強化孩子的向善心理
孩子天生就有一定的是非善惡觀念。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盧姆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讓6個月到1歲大的嬰兒觀看木偶表演。在表演中,一個“長”著眼睛的多彩木偶正在登山,一個木偶從旁協助,另一個則伺機把登山的木偶推下山去。看過幾次後,研究人員把“樂於助人”和“搞破壞”的木偶放在嬰兒麵前,發現嬰兒喜歡看向“樂於助人”的木偶,明顯喜歡“好人”。
基於孩子天生的向善心理,家長如果帶領孩子多做好事、做善事、做友愛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善良的人是不會做壞事的。
4.教孩子分清善惡
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講講社會上的倫理、道德、宗教、法律等,讓孩子明白這些是人們做事對與錯的底線,違反了這些是不道德的,是要受到懲罰的。當然,這不是家長說說孩子就能理解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社會上的典型案例,讓孩子從中真切感受到做事、做人要講道德,不能為非作歹。
孩子對是非的判斷受成長環境影響,比如父母、親友、同學等。在孩子的人生觀還沒有確定的時候,家長除了自己做到是非分明、揚善除惡外,還要盡量讓孩子與正派的人接觸。
5.杜絕溺愛
教育家孫雲曉說:“孩子們的許多毛病都是父母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比如,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家長覺得這是因為自己孩子能力強,能戰勝其他同學,不覺得孩子的品質將會發生問題。孩子偷拿的毛病成了習慣無法收手,就成了盜竊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