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弟子規》說,如果與品行高尚的仁者親近,就會得到很多的益處。
與仁者親近之後,個人的品德就會一天天地進步,而過失就會逐步減少。
不去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會有很多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你,什麼事情都要變壞了。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將來一定會是一位品德高尚、有修為的人。一個孩子有禮貌,有愛心,會人際交往,有公共道德,有責任感,這些都是將來孩子在社會上安身立命不可缺少的好品質。
1.教孩子認清有道德的行為
有的孩子善惡不分,壞事好事都幹,是因為這個孩子沒能分得清什行為是有道德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沒有道德的,是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道德關係善惡、良心、榮譽、義務、幸福、正直、節操等。對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個人的道德品質修養最基本的有舍己為人、團結互助、遵守紀律、誠實不欺、文明禮貌、勤勞樸實、真誠寬容、英勇清廉、無私奉獻等。
培養孩子優良的道德品質,越早越好。但是小孩子往往對抽象的概念不能夠理解。所以,家長要在教孩子記住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大方等美德名詞的基礎上,結合具象的實際行動給孩子講明白。
楊洋的媽媽帶著楊洋去蛋糕房買蛋糕,買蛋糕的人排成長隊。
這時,一個小男孩跑過來,站到了隊伍前麵。很多人指點,說這孩子怎麼加塞?真沒禮貌!見到此景,媽媽問楊洋,那個哥哥這麼做對嗎?楊洋說,不對!媽媽告訴楊洋,這樣做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楊洋的媽媽除了利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教會孩子一些美德,還注意結合故事、影片、生活中的人物等的行為表現讓孩子學習。
在孩子美德的塑造上,家長教孩子什麼,孩子就能學到什麼。少年時期道德理想比較容易變化,一次談話、一堂課、一場電影都可能引起他們對完美道德品質的向往。所以,家長要及時給孩子樹立生動形象的道德榜樣,逐步使他們學會獨立地辨別是非,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
2.知足知不足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到了5年級,開始表現出具有一定自覺性、獨立性和堅定性的道德信念。從這個時候起,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不具備哪項品德,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論他的做研究孩子是怎麼做的。做得好,會有什麼樣的收獲,會帶來什麼樣的進步。
家長以偉大的目標吸引孩子,讓孩子形成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就能向著好的品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