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弟子規》說,用勢力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可能心悅誠服!
仗著家長的身份壓服孩子是當今家長非常容易陷入的一個教育誤區。他們總以為自己是家長,過的橋都比孩子走的路多,我說什麼孩子就該聽什麼。一旦孩子不聽,或者稍有反抗,家長不是打就是罵。
星期天晚上,蔡曉苗高高興興地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7點鍾的時候,父親從外邊回來,讓女兒去寫作業,自己準備看新聞聯播。
女兒不滿意了:“爸,你怎麼這樣呀?動畫片還沒演完呢!”
爸爸說:“動畫片明天再看!先寫作業去!”女兒生氣了,大吵大鬧非看動畫片不可,並倔強地與父親頂撞激怒的父親借著酒勁罵了一句:“你這個不聽話的孩子,去死吧!”罵著還伸手給了女兒一巴掌。
媽媽看到女兒流著淚徑直朝客廳門外走去。媽媽問女兒:“蔡曉苗,幹嗎去?”女兒氣哄哄地說:“去死!”
媽媽急忙趕過來,抱下了已經踩到陽台櫃子上的女兒。女兒委屈得哇哇直哭!嘴裏不停地說:“不是讓我去死嘛!我去死好了!”
很多家長不習慣跟孩子講道理,潛意識裏是因為家長看低了孩子,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無論孩子有多小,都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自尊。家長命令、嗬斥、壓服孩子都是對孩子不尊重的表現,隻會令孩子反抗。
幼兒教育專家提醒家長,孩子是需要教育的,經過長期的科學的教育,孩子才能成人,才能成才。然而,教育隻有在尊重人格、維護尊嚴、保證權利的前提下進行,才可能培養出人才來。父母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附屬物,而是應該要注意尊重孩子,給孩子個人自主權,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人格。這樣孩子才會尊重父母的人格,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才會明顯。親情是一種無可代替的情感資源,使用是否得當,往往是教育孩子成敗的關鍵。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和關心,才會建立起內心的安全感,才能逐步走向獨立。父母尊重孩子,願意聽取孩子的想法,孩子才會信任父母,才會願意與父母溝通。所以,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任意吆來喝去,而應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以此贏得孩子的心。
1.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主
家長替孩子做主在家長眼裏是自認高明的表現,其實,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是扼殺孩子天性、磨滅孩子自主性的做法位不願意讀書的孩子,想學習一門技藝,決定在中考後去一所職業學校就讀。但望子成龍的父母不願意兒子成為一名沒出息的技工,而是通過關係把兒子挪進了一所普通高中。
考大學,孩子並不願意。三年的高中生活,想想就痛苦,於是這個孩子離家出走了。全家人為此焦慮不已,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做事這麼不管不顧父母的感受。
當孩子做出有力舉措對抗父母的時候,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孩子無情,不理解父母的心。其實,孩子的無情都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擅自替孩子做主,才造成了孩子的不替父母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