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回頭再說這部小說,對於作者來說,真是受益匪淺。舉一例子吧:這部書寫出後過了十年,我還能一周內收到三封來信,分別來自三位有知識、有教養、有熱情的人。真難為他們費心勞神給我寫信。一位好像來自約翰內斯堡,一位來自舊金山,還有一位來自布達佩斯。我坐在倫敦,一封封地看。與平常那些來信一樣,少不了一些感激作者的話,說我寫出的東西給了他們激勵、啟迪,甚至義憤,等等。但其中一封信全談性戰爭,說男人對女人如何無情,女人對男人如何無情。一封長長的來信其他的什麼都沒說,因為她(並非永遠是“她”)在書中所看到的除了性戰爭沒有其他內容。
第二封來信談的是政治,作者也許是一位像我一樣的前“赤色分子”,他或她寫了好幾頁,除了政治別的什麼也沒提。
第三封信的作者不知是男是女,他在書中所看到的是精神病的主題。他的觀點在過去還算新鮮,但現在則是拾人牙慧了。
但這都是在說同一本書啊。
這種現象很自然使人想到這樣一些問題:作為讀者究竟在書中看到了什麼?為什麼有的人隻看到這一麵,而另一麵卻視而不見?作為作家,他已把話說得那麼清楚,讀者的理解卻那麼千差萬別,這事你說怪不怪?
從這裏想出去,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作為作家,如果他認為讀者能像他自己那樣認識他的作品,能按他所理解的那樣理解小說的構思與旨趣,那他的錯覺就不僅僅屬於天真,還意味著他不懂得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隻有當一本書的構思、形態和意圖不被人所理解時,它才顯得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具有再生效應,從而引發思考與探索。構思、形態和意圖一旦被認清,其中的奧秘也就不複存在了。
一本書內在的生命就是它的形式和形態,當讀者能像作家自己那樣一目了然地認識它的形式和形態時,也許這時就該丟開它,因為這本書的生命已經結束,讀者應該看看別的書了。
多麗絲·萊辛
1971年6月
附錄Ⅱ
《金色筆記》人物表
附錄Ⅱ
《金色筆記》人物表
一、《自由女性》中的人物
1安娜·沃爾夫,女主人公,作家,離異後的單身女性,簡納特的母親。
2摩莉·雅各布,安娜的朋友,理查的前妻,湯姆的母親,演員。
3馬莉恩,理查的妻子。
4蘇格大娘,精神分析療法醫生。
5理查·波特曼,摩莉的前夫,公司老板。
6湯姆,理查與摩莉的兒子。
7納爾遜,美國作家,麥卡錫主義的受害者,安娜的情人。
8席爾瓦,錫蘭人,安娜的一夜情人。
9邁克爾,前東歐共產黨人,流放在英國,安娜的情人。
10簡納特,安娜的女兒。
11山姆,摩莉的情人。
12麥克斯·沃爾夫,安娜的前夫,簡納特的父親。
13迪克,摩莉的情人,導演。
14瓊,理查的秘書,後來成了理查的妻子。
15阿爾佛,安娜的房客,同性戀者,威爾士人,學生。
16羅尼,安娜的房客,同性戀者。
17湯姆·麥斯隆,在押的左翼政治犯。
18查利,工會領導人。
19米爾特,美國人,一個前赤色分子。
二、《黑色筆記》中的人物
1安娜,與《自由女性》同。
2彼得·卡萊,皇家空軍飛行員,《戰爭邊緣》中的男主人公。
3布斯比,餐館老板,《戰爭邊緣》中的人物。
4廚師,黑人,當地激進分子的首領,《戰爭邊緣》中的人物。
5布斯比太太,暗戀卡萊,《戰爭邊緣》中的人物。
6廚師的妻子,黑人,卡萊的情人,《戰爭邊緣》中的人物。
7保羅·布萊肯赫斯特,皇家空軍飛行員,左派組織成員,《戰爭邊緣》中的彼得的原型。
8傑米·麥格萊斯,皇家空軍飛行員,左派組織成員,同性戀。
9泰德·布朗,皇家空軍飛行員,左派組織成員。
10喬治·豪斯婁,養路工,左派組織成員。
11維利·羅德,德國難民,左派組織領導人。
12瑪麗·羅斯,左派組織成員。
13詹姆斯太太,一個礦工的遺孀,庚斯博羅旅館的經營者。
14史蒂夫,農場主,安娜與他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
15布斯比,退休警官,馬雪比旅館的經營者,《戰爭邊緣》中的布斯比的原型。
16布斯比太太,《戰爭邊緣》中的布斯比太太的原型。
17傑克遜,廚師,《戰爭邊緣》中廚師的原型。
18斯丹蕾·萊特,泰德的扶助對象,一個遊手好閑的年輕人。
19約翰,鋼琴師,斯丹蕾的朋友。
20朱恩,布斯比夫婦的女兒。
21萊蒂莫爾,酒吧老板。
22萊蒂莫爾太太,斯丹蕾·萊特的情人。
23福勒太太,瑪麗羅斯的母親。
24裏傑納德·塔勃洛克,五色鏡電視台記者。
25愛德文娜,美國電視係列劇劇組“藍鳥”的代理人。
26朱麗斯,雜誌編輯。
27詹姆斯·雪佛,美國作家。
28漢斯·P,批評家。
29魯貝特,《頂峰》雜誌的編輯。
30哈裏,作家,安娜的朋友。
31約翰,《香蕉林的血跡》中的男主人公。
32諾妮,《香蕉林的血跡》中的女主人公。
三、《紅色筆記》中的人物
1安娜,與《自由女性》同。
2摩莉,與《自由女性》同。
3約翰,英共黨員,與《黑色筆記》中的約翰不是同一人。
4比爾,英共黨員,負責文化工作的幹部。
5喬伊斯,英共黨員。
6邁克爾,與《自由女性》同。
7傑克·布裏格斯,《泰晤士報》記者。
8萊克斯,左翼領導人,文藝批評家。
9科斯特勒,英共黨員。
10吉恩·貝克,地方黨支部秘書。
11海爾,黨的高級領導人。
12喬治,無產階級作家。
13狄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家。
15泰德,一個短篇小說的主人公,與《黑色筆記》中的泰德不是同一人。
16克拉夫,黨員作家。
17傑米,教師,英共黨員。
18哈裏·馬修斯,“二戰”老兵,托洛茨基分子。
19奧爾加,俄方譯員。
四、《第三者的影子》中的人物
1愛拉,女主人公,《家庭婦女》雜誌編輯,作家,原型是安娜。
2朱麗婭,愛拉的朋友,演員,原型是摩莉。
3邁克爾,四歲,愛拉的兒子,與安娜的情人同名。
4喬治,愛拉的前夫,與《自由女性》中的喬治不是同一人。
5奧瑟帕·韋斯特,醫生。
6帕特裏西婭·勃倫特,《家庭婦女》雜誌編輯。
7保羅·唐納,精神病谘詢醫生,愛拉的情人。
8勃伯,安娜的朋友。
9布拉德羅特教授,性學專家。
10斯蒂芬妮,保羅的女友。
11穆萊爾,保羅的妻子。
12羅伯特·布倫,法國《婦女與家庭》雜誌的編輯。
13愛麗絲,羅伯特的未婚妻。
14傑克,《家庭婦女》雜誌的助理編輯。
五、《藍色筆記》中的人物
1湯姆,與《自由女性》同。
2摩莉,與《自由女性》同。
3安娜,與《自由女性》同。
4理查,與《自由女性》同。
5麥克斯,與《自由女性》同。
6馬克斯太太,即蘇格大娘。
7邁克爾,與《自由女性》同。
8約翰·布特,英國共產黨總部的領導人。
9傑克,英共黨員,總部下屬的一個出版機構的領導。
10羅絲·萊蒂默,傑克的秘書。
11哈裏,英共黨員,學者。
12納爾遜,美國人,共產黨人。
13納爾遜太太,美國人。
14比爾,美國人。
15德·席爾瓦,錫蘭人,記者。
16索爾·格林,美國左翼人士,安娜的房客。
17簡·邦德,格林的女友。
18梅斯特,索爾的女友。
19瓊,索爾的女友。
20瑪格麗特,索爾的女友。
21多蘿西,索爾的女友。
附錄Ⅲ
萊辛著作一覽表
附錄Ⅲ
萊辛著作一覽表
[長篇小說]
1野草在歡唱(1950)
2金色筆記(1962)
3下地獄記(1971)
4黑暗前的夏天(1973)
5一個幸存者的回憶錄(1974)
6一個好鄰居的日記(1983)
7如果老人能夠(1984)
8好恐怖分子(1985)
9第五個孩子(1988)
10遊戲,一部插圖小說(1995)
11又來了,愛情(1996)
12瑪拉和丹恩(1999)
13本,在人間(2000)
14最甜美的夢(2001)
15丹恩將軍和瑪拉的女兒(2005)
16裂口(2007)
17阿爾弗萊德與艾米莉(2008)
[南船星座的老人星:係列檔案]
1淪為殖民地的5號行星什卡斯塔(1979)
2第三、四、五地帶間的聯姻(1980)
3天狼星人的實驗(1980)
48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
5駐沃裏恩帝國感情用事的使節們(1983)
[係列小說:暴力的孩子們]
1瑪莎·奎斯特(1952)
2恰當的婚姻(1954)
3暴風雨後的餘波(1958)
4被陸地圍住(1965)
5四門城(1969)
[歌劇]
18號行星代表的產生(音樂製作:菲力普格拉,1986)
2第三、四、五地帶間的聯姻(音樂製作:菲力普·格拉斯,1997)
[短篇小說]
1五(1953)
2愛的習慣(1957)
3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1963)
4非洲故事(1964)
5七月的冬天(1966)
6黑人太太(1966)
7獨身男人的故事及其他(1972)
8這是老酋長的天下(非洲故事集第一卷,1973)
9腳步間的太陽(非洲故事集第二卷,1973)
10去19號房間(短篇小說集第一卷,1978)
11傑克·奧克尼的誘惑(短篇小說集第二卷,1978)
12紀念倫敦(1992)
13關鍵所在(1992)
14地獄(1996)
15祖母們(2003)
[貓係列]
1特色貓(1967)
2特色貓和幸存者魯弗斯(1993)
3艾爾·梅格內菲哥的晚年(2000)
[詩歌]
1詩14首(1959)
2狼人(2002)
[戲劇]
1各自的荒漠(1959)
2玩虎(1962)
[非小說]
1回家(1956)
2追隨英國人(1960)
3我們甘願住在監獄(1987)
4風吹走了我們的聲音(1987)
5非洲人的笑(1992)
6微弱的聲音(1994)
7談話(1994)
8以不同的方式提問(1996)
9時光流逝(2004)
[自傳]
1在我的皮膚下(卷一,1994)
2走在陰影中(卷二,1997)
附錄Ⅳ
萊辛生平與獲獎年表
附錄Ⅳ
萊辛生平與獲獎年表
1919年生於波斯(今伊朗),原名多麗絲·梅·秦勒(DorisMayTalor)。
1925年隨父母遷居英屬殖民地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
1933年輟學,結束正規教育。
1934—1949年先後做過保姆、電話接線員、速記員等工作。
1939年與法蘭克·韋斯頓結婚。
1943年與法蘭克離婚。
1945年與戈特弗裏德·萊辛結婚,生一子。
1949年與戈特弗裏德離婚,回英格蘭。
1950年移居倫敦,加入英國共產黨。
1954年短篇小說集《五》獲毛姆文學獎。
1956年退出英國共產黨。
1981年獲奧地利政府頒發的歐洲文學獎。
1982年獲德意誌聯邦莎士比亞文學獎。
1985年《好恐怖分子》獲史密斯文學獎;獲意大利蒙代羅獎。
1987年獲巴勒莫獎;獲加富爾國際獎。
1993年訪問中國。
1995年獲詹姆斯·泰德圖書獎;獲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1999年獲加泰羅尼亞國際獎;拒絕“英帝國女爵士”的封號,改獲封為“名譽勳爵”。
2001年獲大衛·科恩英國文學獎;獲阿斯圖裏亞斯王子獎。
2002年獲杜邦金筆獎。
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