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18552606535424722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185526065354247226]}],\"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9,\"start_container_index\":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4},\"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185526065354247226]}],\"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0},\"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1855260653542472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封神演義》是明代長篇小說,共100回,作者許仲琳。全書以宋元時期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基a礎,博采民間傳說演繹而成長篇神魔小說。
《封神演義》表現了稱揚王道、仁政,反對暴君、暴政的思想傾向,說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同時,《封神演義》通過神魔鬥法的描寫,宣揚了宿命論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封神演義》以內容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聞名於世。它發揮神話傳說善於想象誇張的特長,給讀者以較深印象,被譽為僅次於《西遊記》的神魔小說巨著。
薑尚輔佐武王伐紂的故事,很早就成為民間說書的材料,在存留下來的元代所刻《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中,就包含了不少神怪故事。
之後在明代,文學家許仲琳以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博采民間傳說,並加上自己的虛構,演繹成了《封神演義》這部長篇神魔小說。
流傳中《封神演義》被譽為僅次於《西遊記》的神魔小說巨著。小說充分發揮了神話傳說的想象特征,講述的是商代末年,紂王暴政,寵信妲己,殘害忠良,武王行興仁義之師討伐無道昏君紂王。
在這樣背景下充分展現了上古諸神呼風喚雨,動搖乾坤的通天法術,塑造了大批的藝術形象。借助眾多的神仙形象來宣揚道教,推崇道教。
其中涉及很多曆史上傳聞的道教人物,如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廣成子、赤精子。甚至連一些原本是佛教中的人物,如托塔天王、哪吒、燃燈古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都變成了道教人物。
元始天尊所在的闡教是作者讚揚肯定的教派,故不難看出,作者是崇敬道教的。還有第五回雲中子說:“但觀三教,唯道至尊……但談三教,惟道獨尊”。在第八十二回黃龍真人則說:“自元始以來,惟道獨尊。”
對道教的推崇還表現在對《黃庭經》的崇尚。《黃庭經》曾是道教中早期上清派的兩大經典必讀書之一,而作者多次強調闡、截教教徒都誦讀它。
在第二十三回薑尚“日誦《黃庭》,悟道修真”;第二十四回子牙誦讀“《黃庭》兩卷消長晝”。第三十七回子牙感歎:“蒲團靜坐,朗誦《黃庭》,方是吾心之願”。第四十九回陸壓作歌:“白雲深處誦《黃庭》,洞口清風足下生”。第六十四回李靖也歌:“洞中戲耍,閑寫《黃庭》字”。第七十二回廣成子作歌:“三卷《黃庭經》,四季花開處”。
其次,是截教尊奉《黃庭經》。第三十八回和四十七回都提到通天教主要教徒們“緊閉洞門,靜誦《黃庭》三兩卷”。第四十三回聞仲也說:“脫卻煩惱,靜坐蒲團,參妙悟玄,閑看《黃庭》一卷。”在第八十二回中,闡教截教教徒在萬仙陣完成1500年大劫數後,隻是為了“緣滿皈依從正道,靜心定性誦《黃庭》”。
並且,在第四十一回聞仲等人卸任後的最大心願就是靜心誦讀《黃庭經》。可見《黃庭經》是小說中闡、截兩教共同尊奉的最高經典。既然尊崇《黃庭經》,自然可以說《封神演義》是崇敬道教的。
小說崇“道”表現在人物命運的安排上。在小說第一百回的結尾部分,特意寫到了李靖等人拒絕武王的再三挽留。武王因為李靖、哪吒、韋護、楊戩、雷震子等人立下赫赫戰功,是開國元勳,勞苦功高,欲留他們在俗世享受富貴。但李靖等人執意要回山中修道,說:“臣等恬淡性成,誌在泉石。”
最終,他們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卸甲歸隱,肉身成聖。這種命運的安排實際上是作者再一次強調道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就宣揚道家思想觀念而言,這一命運安排是非常完滿的,是非常成功的一筆,因為從語義結構上看,這使全書對道教的推崇顯得有始有終,一以貫之。
《封神演義》還以詩讚的形式讚揚了李靖等人的道家選擇,在第一百回有這樣一段話:
兩耳怕聞金紫貴,一身離卻是非朝。
逍遙不問人間事,任爾滄桑化海潮。
這升華了小說道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另外《封神演義》打亂了傳統神位係統,按自己設想作了另外的安排,而道教中隻看做是神話小說,在醮壇科儀中並未加以參考。但這小說出現以後,在宗教觀及神職神位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影響。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象化。小說的背景是在商末周初時代,這一時期在道教經典記載中代表道的尊神傳說已經存在,但在世間則三教教主都沒有降生。所以作者用了避實就虛的寫法,在道教鴻鈞老祖下,神化老子列於第一位,雖領袖群仙,但不管實際事情,而仙在神上,以元始天尊為尊。
對佛教則隻稱西方,以準提道人為尊而不提釋迦。因為釋迦此時尚未降世,“人間的老子”也是在東周才誕生,並未成立道、佛、儒三教,所以第十五回談到三教會定封神榜的三教是闡教、截教、人道。“人道”是哪一教,此回以後並未再提。
所以,書中避實取虛,在此以後凡後來曆史上有姓名記載的均不列入,隻采神仙傳中的古代仙稱神號,以免有時代不符之嫌。
又將佛教幾位菩薩列於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內,這就是說佛受仙傳,由無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這小說實際是在明代三教合一思想上,又用塑造形象創造故事將其更加具體化,在道教思想上消滅了對立的因素。
而道觀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觀世音菩薩,就是《封神演義》出刊以後開始的。《封神演義》泯滅了兩教界限,起了混合兩教的進一步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