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位的增添和補充。“封神”係統,道教中並未采用。廟宇尊神,仍按宋代係統未變。但因這小說的影響,增添了不少的神,例如玄壇殿。
玄壇殿是供趙公明的廟宇,因《封神演義》中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主管迎祥納福,並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所以自此尊趙公明為財神。
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傳說的變化。二郎神話本是由李冰父子治水衍變而來,後來在宋元時期雜劇中已漸神化,《朱子語錄》中說他是李冰第二個兒子,自《封神演義》、《西遊記》兩書流行,遂尊楊戩為“二郎尊神”,在《封神演義》中梅山七怪為楊戩所殲滅;二郎神由李冰第二小兒子一次衍變為隋代嘉州太守趙昱,再衍變為楊戩,確是受《封神演義》影響。
東嶽大帝及其子炳靈公,為泰山之神,神位來源很早。即炳靈公封號,也在宋代。但本書行世後,一般信奉的人,卻認為東嶽大帝是黃飛虎,炳靈公是黃天化。
甲子太歲神像,雖姓名為金辨,但形象卻為目眶中生兩隻手,手心中有兩目,很明顯是受小說中楊任形象的影響。而且楊任在書中是封為甲子太歲的。
對民間信仰的影響。小說中的形象,如開路神方弼、方相,古書雖有記載但頗簡略。自書出刊後,在大殯葬行列中,前麵均有此兩開路神紙紮的巨像。
支配自然之理想。作者思想基礎,受《陰符經》影響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道理,要從有為到無為,所以放開想象,塑造仙神異術。
如雷震子背生雙翼,飛翔天空,土行孫土中穿行,地下無阻;楊戩八九玄功,隨心變化;哪吒腳踏飛輪,駕風禦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覺,眼看遠方,耳聽千裏;聞太師額生一目,時發神光。這些都是作者認為“萬化生乎身”,人類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體現。
總之,《封神演義》在宗教上它的影響也比較大。因此,這一部小說在道教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封神演義》一共出現了四教,即闡教、截教、人道及西方之教,而在《封神演義》中多次提到三教是一家之說,老子、原始和通天三人都師從鴻鈞道人,而鴻鈞道人為玄門領袖。所以,這三個教主則對應道家三清。但是在道教至尊的三清之中,玉清元始天尊為原始,太清道德天尊就是老子,而上清靈寶天尊卻不是通天教主。那麼通天教主的原型為何人呢?
在《封神演義》中,通天教主作為一派教尊,其教育觀點也是“有教無類”。我國曆史上,提出“有教無類”也有一人,那就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提出“有教無類”的觀點,即認為世界上一切人,無論等級高低,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而通天教主同樣是聖人,因此,通天教主即為孔子了。
眾所周知,早期道教經典中所描繪的神仙都是虛無縹緲、完全超越了人的欲望的“完人”,他們或得道飛升,或逍遙避世。顯然,那時神仙形象是道教宗教體係的部分,僅是些擁有單一性格因素和毫無情感可言的神學象征。
但在《封神演義》中,我們見到的人物形象卻具有了豐富而複雜的性格特征,其中許多神仙更是積累了豐滿的人的形象。這正是《封神演義》中神仙觀念的變化,即神仙形象中宗教色彩進一步減弱,而“人性”色彩逐漸加強,也進一步證明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封神演義》中人的性格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複雜性特征。如小說中有的人物雖性格單一,但卻結果迥異。或者是具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性格因素。再或者隨其故事情節發展,神仙形象也呈現出較大明顯的變化等。諸如此類的人物形象,在《封神演義》中比比皆是。
聞太師的命運。在人物性格單一的條件下,仍能展示其形象的複雜性,這是《封神演義》的一大妙筆。此類人物中,殷商太師聞仲的複雜化特征表現得尤為明顯。
小說中,聞仲忠誠殷商、文武雙全、敢於直諫無道紂王,這點在小說第二十七回“太師回兵陳十策”中得到詮釋。當聞太師班師回,回朝後得知紂王種種無道惡行,書中有了這樣的描述:
心中甚是不平,乃大言曰:“今四海荒荒,諸侯齊叛,皆陛下有負於諸侯,故有離叛之患……君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
而後他3天日內陳述十策。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亂。第二件:廢炮烙,使諫官盡忠。第三件:填蠆盆,宮患自安……
這十策具是金玉良言,字字點破紂王無道的緣由,全麵地展現出一位“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的正氣凜然的英雄形象。但也正是由於他的愚忠,又使其成為紂王暴政的支柱、逆天行事的鷹犬。
聞仲在明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道理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助紂為虐。為穩固紂王統治,其一意孤行下憤然發兵西岐。聞仲雖知天理,不順民意。
在小說第四十二回“黃花山收鄧辛張陶”中,聞仲給薑尚的戰術中寫道:
蓋聞王臣作叛,大逆於天。今天王在上,赫赫威靈……今奉召下征,你等若惜一城之生靈,速至轅門授首,候歸期以正國典。
這正體現聞仲愚人愚己的愚忠本質,直至最後命喪絕龍嶺。
一個“忠”字,卻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種寫人手法的運用,跨越式地推動了我國古代神魔小說的發展,使神仙形象突破了宗教的束縛,展現出一個小說人物應有的複雜形象,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土行孫的多麵。《封神演義》中有些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如土行孫其人,小說著墨頗多,盡寫其機智幽默,英勇善戰,而又暴躁好色,貪圖富貴。
小說第五十二回,土行孫出場,輕信申公豹言語,盜了師傅的捆仙繩,五壺丹藥,徑直往三山關來。後在鄧九公麾下,甘當五軍督糧使。此時的土行孫給人一種憨厚愚笨之感,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成大氣候的可能。
在第五十四回“土行孫立功顯耀”中,鄧九公屢屢戰敗,土行孫治好鄧九公及其女鄧嬋玉的傷,主動請纓說:“當時主將肯用吾征時,如今平服西岐多時了。”
這又顯現出土行孫勇敢的一麵。後來智鬥哪吒,大叫曰:“哪吒!你長我矮,你不好發手,我不好用功,你下輪來見個輸贏!”
於是趁哪吒下輪,利用身體矮小之便,打了哪吒三棍後,用捆仙繩擒了哪吒回營。此後依照此法,擒了黃天化,更是險些也擒了薑尚。
此番三輪爭鬥,盡顯土行孫英勇善戰一麵。但如果人物形象刻畫到此停筆,充其量也隻與一般過客神仙一樣,給讀者不會留下太多印象。但作者匠心獨運,又巧妙地寫出了土行孫狂暴囂張的性格特點,文寫道:
其見大功多成,漸漸囂狂起來,再加鄧九公許諾:“你若早破西岐,我將弱女贅公為婿。”
於是土行孫仗自身本事,趁夜進城,試圖殺了武王,誅了薑尚。多虧薑尚早有預見,才得以避難。然而此事還不算完,土行孫行刺期間,看見妃子臉似桃花,異香撲鼻,不覺動了欲心,欲與其極人間之樂,終導致被楊戩智擒,後雖逃走,但其暴躁好色,貪圖富貴的一麵,也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以上種種性格聚集在神仙身上,這不僅豐富了《封神演義》的內涵,而且完全顛覆了宗教神學中的神仙特征。雖然如此豐碩的神仙形象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實為少見,但此時已顯現出其複雜的神仙形象構成,拉近了宗教神學體係和廣大民眾生活的距離。
薑尚的秉性。薑尚作為小說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曆來就是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曆史上也確有其人,在《古史考》中曾記錄:“呂望常屠牛於朝歌,賣飯於孟津。”而小說第二十四回之前,薑尚於朝歌屢屢受挫,後雖隱於磻溪,但也並非其誌向,一句“不為錦鱗設,隻釣王與侯”盡抒其胸臆,不然也不會在垂釣處留下深深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