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泰然之心(2)(1 / 2)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它的意思是:始終保持豐盈的狀態,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礪鋒芒,欲使之光銳,卻難保其鋒永久銳利;滿屋的金銀珠寶,很難永恒地守護住它;人富貴了就會產生驕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錯誤。功成名遂則應隱退,此乃天理。

它提醒人們功成名就、官顯位赫後,人事會停滯,人心會倦怠,業績也會不進展。應立即辭去高位,退而賦閑。否則,說不定會因芝麻小事而被問罪,遭到晚節不保的厄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既能功成名就,又能遠災避禍是修身處世的至高境界。世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時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須待時而動,順其自然。

這就意味著,為人處世要精通時務,懂得“激流勇進”和“急流勇退”的道理。曆史上多的是韓信、文仲這類因功高震主而身死魂滅的人,少的是魯仲連、範蠡這種功成身退者。範蠡和曾國藩都是人臣,卻能夠在權力麵前保持著冷靜和克製,這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難得的。因此,越是獲得大的成就,就越要有危機意識。

現代社會推崇的是進取精神,許多人就認為“功成身退”的思想已經不適用了,認為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其實這是沒有深切理解其中精髓的表現。古今一理,任何事情在到了頂點之後都會走下坡路,成功之後如果隻顧為了自己取得的成績驕傲,就難免會有一天從頂峰跌落。

降伏肝氣,平和心境——學會調節和把握自己的情緒

【原文】

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盛年為然,即餘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製,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來養水,伏虎以養火。古聖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製血氣,未嚐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意譯】

肝火正旺時,不僅心境不平和,也不會感到恐懼,的確會出現此種境況。不僅僅是年輕氣盛者如此,即使像我逐漸衰老了,也常有發怒難以克製自己情緒的時候。但還是要克製自己,控製住這種情緒,這即是釋迦牟尼所謂的降龍伏虎。所謂龍是相火,所謂虎是肝氣。很多英雄豪傑都很難過得了這兩關,關鍵是要能夠些許克製自己,不使它過於強烈。降龍的目的在於養水,伏虎的目的在於養火。古代聖賢先哲所謂的窒息欲望的意思,就是降龍;所謂控製怒火,就是伏虎。雖然佛教、儒教二者的教義有所不同,但在節製血氣這方麵,未必就不同,總是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傷害扼殺自己的身軀性命。

【挺過風雨便是晴】

發脾氣是情緒不穩定的表現,如果不能很好地控製情緒,人就容易變得衝動,找不準事情發展的方向,也不能很好地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時候,最好想辦法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平息了怒火,冷靜了心情,才能想出最完美的對策。

曾國藩認為,養心之道,必須要去除憤懣、欲望等毒素;養身之道,必須去除疾病,去除剛烈或猶豫的脾性。戒口之道,在於少說惡言,謹慎開口,少吃東西少喝酒。如果能做到這些,還用得著吃藥嗎?每天行坐立止,動靜結合,始終保持中庸狀態,不過激,也不拖遝,就能不得病了。

曾國藩的這番話,將修心做人的道理都藏於其中。修心做人就要動靜結合,謹言慎行。這道理雖然簡單,但是懂得卻不容易做到。曾國藩雖然知道並且總結出來這樣的道理,但是在實踐中他也是一步一步修煉而成的。

首先,他從一個人的氣量和涵養做起。帶兵打仗之人往往無法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憤激之情溢於言表。在他給弟弟曾國荃的信裏說道:大概擔當天下大事靠的是精神狀態,鬱結積蓄得多,也就倔強之至,也就不能不表現出一些憤激行動。以後我兄弟有動氣的時候,彼此要互相勸說告誡,保存倔強,去除掉憤怒激動,這就行了。

所以說,周圍人的幫助,對個人的氣質養成是有很大幫助的。通常伴著憤怒而來的是暴躁。據中醫的理論,暴躁易怒的人往往傷害自己的脾髒和肝髒,對身體十分不好。曾國藩的親身經曆,讓他對這一點認識得特別深刻。

在他為父親守喪期間,他因無法實現報複,為國盡忠,心裏十分矛盾。心浮氣躁的他,遇到一點兒小事就遷怒於他的弟弟們。在守喪期間,他和曾國荃、曾國華等人都發生口角,兄弟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