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三河鎮戰役中,曾國華不幸遇難。曾國藩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倘若自己當時能夠不那麼浮躁,和弟弟最後相處的日子裏怎會口角頻頻,留下不好的回憶。自己連彌補的機會都沒有。守喪期間,曾國藩自己更是心神難安,時常失眠,身體也大不如前。自此之後,曾國藩深深了解了心浮氣躁的壞處。
其次,他從自己的言語開始注意。俗話說得好,言多必失。曾國藩更是有所感悟,所以仕途之中的他,越來越謹言慎行。
最後,他從克製自己的欲念做起。他試著用平靜之心來對待外物,對待自己。做人不能計較眼前的一得一失,不應該急於求成。他認識到所謂的惡欲,其實源自於人的本性,要控製住自己的欲念,才能避免無妄之災。
人處於盛怒之中往往口不擇言,然而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造成的傷害也無法彌補。因此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控製怒氣十分重要,否則就容易傷害到我們身邊的人。正如亞裏士多德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但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這卻不簡單。”
當怒火中燒時,應該盡力放鬆自己,命令自己把激怒的情境“看淡看輕”,避免正麵衝突,也可以采取數數的方法,為了避免一怒之下出口傷人,可以先在心裏數到一百再說話。當怒氣稍降時,就可以對剛才的激怒情境進行客觀評價,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責任,有沒有道理發怒。
感受到怒火或壓力的時候,應該注意用正確的方法來疏解壓力,下麵介紹六種自我調試的方法:
第一,自我調整。美國心理學家歐廉·尤裏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靜氣的三項法則:“首先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最後胸部挺直。”
第二,閉口傾聽。憤怒情緒發生的特點在於短暫,“氣頭”過後,矛盾就較易解決。當別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一時又覺得自己很難說服對方時,閉口傾聽,使對方意識到,聽話的人對他的觀點感興趣,這樣不僅壓住了自己的“氣頭”,還有利於削弱和避開對方的“氣頭”。
第三,交換角色。在人與人溝通過程中,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人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必須接受自己的意見才行。假如雙方在意見交流時,能夠交換角色而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就能避免雙方大動肝火。
第四,理性升華。當衝突發生時,在內心估計一個後果,想一下自己的責任,將自己升華,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智、氣度豁達的人,就一定能控製住自己,緩解緊張的氣氛。
第五,找朋友傾訴。當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找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最交心的同事,向他們訴說,因為他們往往能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弄清楚問題的症結所在,找出解決的方法。
第六,轉移視線。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看書或者參加一些體育運動來轉移注意力,尤其是參加體育活動,在那些場合,無論你的嗓門多大,別人都會覺得正常。有氧運動能促使心跳加快,從而降低身體的緊張程度。
在調節情緒的過程中,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保持健康的心態更重要,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寬以待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調節好情緒。怒氣是一種能量,如果不加控製,它會泛濫成災;如果稍加控製,它的破壞性就會大減;如果合理控製,就有可能避免傷害。有些錯誤可能無法避免,縱使懊惱終生也隻是惘然。但是有些錯誤,稍加注意就不會再犯,憤怒就屬於這種,要冷靜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來減少傷害他人的可能性。
畏天知命,持盈保泰——人生之路居安思危
【原文】
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
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勳,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天於大名,吝之惜之,千靡百折,艱難拂亂而後予之。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歲初進金陵,餘屢信多危悚敬戒之辭,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強求。今少荃二年以來屢立奇功,肅清全蘇,吾兄弟名望雖減,尚不致身敗名裂,便是家門之福。老師雖久而朝廷無貶辭,大局無他變,即是吾兄弟之幸。隻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養身卻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意譯】
天下事怎能盡如人意?自古以來成大業的人,一半是天緣湊巧,另一半是勉強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