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金陵,是本朝的大功勳,千古的大功名,這全都是憑借天意做主,怎麼會完全由人力決定呢?上天對於大功名吝惜得很,一定要經曆千百次的折磨、艱難之後才能給予。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說不敢身處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你去年剛剛進入金陵的時候,我幾次寫信,告訴你要恐懼儆戒,也要深深地明白大名是不能強求的。李鴻章自同治二年以來屢建奇功,肅清江蘇全境,我們兄弟的名譽聲望雖然降低,但還不致身敗名裂,這就是家門的福分。雖然拖延軍隊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但是朝廷並沒有貶斥之詞,大局也沒有其他變故意外,這就是我們兄弟值得慶幸的事了。隻應該敬畏上天,順從天命,萬不可怨天尤人。這就是用來保養身體、祛除疾病的方法,也是用來維持圓滿、保住安泰的方法。
【挺過風雨便是晴】
獲得成功的人,往往最容易忘記當初所承受的痛苦,以為有現在的成績就可以標榜炫耀,然而登高必跌重,越是身處高位,越麵臨更多的風險。所以,要收斂自己的揚揚自得,謹慎地做事,才能安居高處而避免跌落的危險。
圍剿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曾國藩指揮的湘軍一馬當先,一路攻下了南京城並俘獲了忠王李秀成,取得最終勝利指日可待。
這天,曾國藩與弟弟曾國荃在院子裏喝酒。席間,曾國荃不掩興奮地說:“大哥,先帝曾說過,誰先破了金陵,就封誰為王。咱們這次雖然讓洪秀全的兒子跑了,可是活捉了李秀成,勝利也是指日可待。這下,咱們哥倆就等著皇上下旨封王吧。”說到這裏,曾國荃興奮地將杯裏的酒一飲而盡。
曾國藩是熟讀四書五經的人,深知朝廷中的事情不是表麵上那麼簡單的。他不像曾國荃那樣將酒一飲而盡,而是輕輕地在杯邊抿了一下:“先帝確實下過旨,可是現在不是先帝的天下,金鑾殿上坐著的可不是先帝。依我看,咱們不僅不會被封王,還可能引來大禍。”
曾國荃滿臉驚訝,沒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曾國藩進一步解釋說:“現在咱們手裏有數十萬大軍,若此次完勝,朝廷一定會擔心我們擁兵自重。再說,你我二人在朝中也算是位高權重,其他大臣豈有不嫉妒之理?你平日裏總是以戰爭斂財,貪婪成性,別的大臣早就對你有了非議,這些怎麼可能不傳進皇上的耳朵?早就跟你說過了,做官要以斂財為恥,你就是不聽。依照當前的情況,我們也隻好先找個退路,再做進一步的打算了。”
曾國荃雖然覺得大哥說的話很刺耳,但是也沒有反駁什麼。他深知,如果沒有大哥曾國藩的提拔,就不會有自己的今天,所以就聽從了大哥的意見。
事情果然不出曾國藩所料,皇上沒有將他們二人封王,而是封為了侯爵和伯爵。這就表示,朝廷已經開始對他兄弟二人有了戒心。曾國藩在接到詔書以後,急忙上奏朝廷說:“湘軍打仗時間太長了,已經沒有了原來的生氣,所以請求裁軍。”又奏請說弟弟曾國荃因為病情加重,希望皇上準予他回鄉養病。皇上一看曾國藩有意削弱兵權,又舍棄了“左膀右臂”,自然又恢複了對他的信任。
倘若不大膽地舍棄,那麼等待曾國藩的一定會是朝中大臣的排擠、皇帝的猜疑,甚至是禍端。由此可見,有時候舍棄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對生活的另一種成全。
這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有舍方有得”。在風波不斷的官場,位高權重的人更容易遭到別人的算計和攻擊。如果自己的行為不謹慎,就將到處給人留下話柄。在這一點上,曾國藩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做什麼事情都特別謹慎。他認為做官尤其是做大官,看起來是在安逸地享受榮華,實際上卻隨時都有危險,隨時都可能受到別人侮辱,所以他更相信富貴總是伴隨著危機的。
曾國藩位極人臣,手握重兵,卻從來不敢忘記警醒自己和家人要有危機意識。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家人,雖然現在曾家深受朝廷的賞識,可是不能因為現在的安逸,就忘記了以前的種種,不能因為一時的得意,就忘記了以前的失意。做人要時常居安思危,回想原來的不足和缺憾,才能不斷地進步。反之,就隻能在原地踏步,不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誰都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然而,有些情況下,進一步也許就會跌入萬丈深淵。所謂“眼前有路忘縮手,身後無路想回頭”,很多人隻是看到眼前依然有路可走,於是便不假思索地選擇前行而忘了收足,直到發現前方竟然是絕路想要回頭時,才發覺早已來不及了。那些眼前看似有路,但是能夠克製自己,選擇功成身退者,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君子立身,在其所處——但求問心無愧
【原文】
蓋君子之立身,在其所處。誠內度方寸,靡所於疚,則仰對昭昭,俯視倫物,心寬不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