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泰然之心(3)(2 / 2)

【意譯】

一般說來,君子講求的立身之道,在於他所處的環境地位的和諧。確實做到反省內心,毫無愧疚之處,那麼仰望日月青天,俯視大地萬物,就會心胸寬宏,無畏無懼,更不會羞慚。

【挺過風雨便是晴】

為官者最重要的是什麼?問心無愧。

翻開人類的曆史,公心對人,平心對事,為人處世,最好是衡量輕重,以求公平二字,則人們沒有不服從的。不能以公為私,以私害公,這兩點為官者定要銘記在心。為官者的公心最直接的體現之一即是清正廉潔。黃石公說:“貨賂公行者昧。”如果為官受賂必然法度昏亂,黑白顛倒。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所以曾國藩在麵對自己的學生時,曾經這樣強調:“當學諸葛,兩袖清風,以貪贓枉法、受賄自富作為大戒,人情饋贈,也宜當免除。”

道光二十八年,曾國藩因為處理滿族秀才鬧事的案子,遭到了滿族大臣的彈劾。為了平息眾怒,道光皇帝對曾國藩采取了懲罰,將其從二品官員降職為四品。官位雖然不及以前,但是曾國藩的實權卻大了起來。當時,曾國藩的名聲被傳得越來越響,京城之中,就沒有不知道他的,所以前來拜訪的人也越來越多,求字求文的人也不少。

在官場中,曾國藩一直懷著“當官以發財為恥”的信念,所以每年除了那一點俸祿,也就沒有什麼額外的收入了。曾國藩遭貶職以後,雖然權力大了,可是俸祿卻減少了,一段時間下來,曾府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據了。

對於生活上的事情,曾國藩是不操心的,可是他的管家唐軒卻急得不行。這天,唐軒拿著賬本給曾國藩過目,還沒等他說話,曾國藩就問:“是家裏沒錢了吧?”唐軒說:“大人英明。不瞞您說,您上個月光給人寫字用的紙墨錢就20兩銀子,可是給出去的字卻分文未收,這就是白扔錢啊。咱們的賬上現在隻有12兩銀子了。”曾國藩笑著撫慰唐軒說:“沒關係,咱們省著點兒用,夠撐到下個月發俸祿的時候了。以後每頓飯可以隻吃素菜,這樣可以節省一些錢,也可以再裁下去兩個轎夫,省幾個大錢。”

唐軒聽了,忙跟曾國藩說:“大人,咱們家的轎夫能用幾個錢啊?他們都比別家大人的轎夫少掙很多錢的,之所以不離開大人,是因為看重大人的人品。如果大人就這麼把他們裁了,恐怕對不住人家的這份心啊。”曾國藩聞言,心裏又是一陣感觸:“大家何苦跟我受這個苦呢!”

唐軒說:“大人,同樣的為官,恐怕隻有您的收入最少了。”曾國藩點了點頭,“我要是想掙更多的錢,就不會做官了,像左宗棠那樣開幾個店鋪,哪年不賺幾萬兩銀子啊?當官要的就是名聲,如果為了一些錢而毀了自己的名聲,那還不如不做了。很多人看不透這一點,所以不能做一個廉明的好官。”

唐軒聽了大人的話,被大人為官不貪的品質深深地感動了。

曾國藩說的沒錯,要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發財,終究會有淒涼之日。作為一身之計,就不必為財;為了子孫之計,就不必留財。財多,必然累己、害己。還不如清廉自守,留個好名聲,留個好榜樣給子孫後代。為官不為財,隻是為了盡自己的責任,發揮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諸葛亮呈表給後主劉禪說:“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樹,薄田十五頃,子孫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覺得寬裕有餘。至於我在外麵,沒有別的調度,隻有隨身衣物,食用之類,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長尺寸。我死的時候,不要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辜負陛下。”到諸葛亮死的時候,正像他所說的那樣。

讀過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誌趣,他的肝膽,他的赤誠之心。讀了他的表言的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化。

因為清廉,所以受人尊敬,也因為清廉,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諸葛亮等人的這種精神,不僅為自己的人生亮了一盞明燈,更是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保持本色,堅守原則,問心無愧,不忘我們做人處世之根本,才能在世上立得長久。做人不能隻沾美名,害怕責任,應當敢於擔責任,擔義務。人們最難知的其實是自己,我們活在世間,所追求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自我內心的坦蕩如砥。

“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做人但求問心無愧,心有多坦蕩,事業就有多大,因為坦蕩之人的內心猶如一汪碧泉清澈見底,容不得半點汙穢和虛偽,他們絕不會為了一己私利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把黑說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