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審慎之品(1)(1 / 3)

慎重結交,不可倚勢——不可過度依靠別人的力量

【原文】

嚴麗生取九弟置前列,按理應寫信謝他;因其平日官聲不甚好,故不願謝。

【意譯】

嚴麗生將九弟置於前列,照理應該寫信謝他,但因他平日官聲不太好,所以不願謝。

【挺過風雨便是晴】

在清代官場上,相互攀附、結黨營私是常有的事情。曆來黨朋之爭誤國誤民,而且官員一旦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站錯了隊,那麼麵臨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對此曾國藩深有感觸。所以在受人恩惠之後,他總是謹慎考慮,判斷應該如何處理。

很多人認為攀附權貴,巴結自己的“貴人”是成功的關鍵,畢竟“貴人”們的舉手之勞就可以使自己少奮鬥許多年,就如劉姥姥在賈府裏所說的:“你們拔一根汗毛比我的腰還粗”。可是他們卻沒有考慮到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越是處在高位,麵臨的風險就越大。賈家衰敗之後甚至要依靠劉姥姥冒著被連累的風險來庇護自己的女眷,這種反受其累的風險尋求庇護者自己有沒有能力承受?

曾國藩能夠有以後的成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不喜歡攀附權貴,盡量避免卷入黨爭的的旋渦。很多人都以為“走後門”是一條成功的捷徑,但是要知道,花無常開,人無常好,攀附別人,就是將自己的成敗交給別人來掌管,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早年,曾國藩帶領湘軍圍剿太平軍之時,因得不到清廷的信任,所以急需朝中重臣為自己撐腰說話。一日,曾國藩在軍中得到肅順的密函,得知這位顧命大臣在西太後麵前推薦自己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大喜過望。當時鹹豐帝剛去世,太子年幼,實際上是肅順獨攬大權,有他為自己說話,真是再好不過了。

於是,曾國藩提筆想給肅順寫封信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就停了下來,他想到肅順剛愎自用、目空一切,而西太後雖然暫時沒有什麼動靜,但絕非常人,以他多年的閱人經驗來看,西太後極富心機,將來一定會自己獨攬朝政。像肅順這種專權的做法能持續多久呢?西太後會同肅順合得來嗎?

思前想後,曾國藩最終沒有寫這封信。時隔不久,肅順果然被西太後抄家問斬,在眾多官員討好肅順的信件中,獨無曾國藩的隻言片語,曾國藩也就因此逃過了一劫。

曾國藩能在波譎雲詭的官場沉浮中躲過一場災禍,並在日後獲得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謹慎於自己與權貴們之間的關係。由於他的這種嚴謹慎重,考慮到了肅順的為人特點和西太後的性格,沒有輕率地寫信討好肅順,才命大地躲過一劫,不僅沒有被連累至丟官罷職,也沒有失去掌權者的信任。

決定依附“貴人”之前,一定要多考慮一下,如果與“貴人”的關係不夠密切,那麼就不會被引為心腹,也得不到太多提攜;可是如果被“貴人”視作心腹,那麼一旦“貴人”一招不慎,從成功的頂峰跌落,你能否承受這帶給你的衝擊力,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保證自己不會和他一起跌入穀底?

明代大儒方孝孺乃一代名士,門生故舊滿天下,然而一句話觸怒朱棣,落了個“誅十族”的下場,不僅自己被淩遲處死,連朋友和學生都難逃被連坐的下場,莫名其妙地喪了性命。殷鑒不遠,心存僥幸想借助“貴人”的力量獲取成功的人,不妨想一想那些未必從方孝孺處得過什麼好處,卻受到連累遭逢大禍的門生故舊們,想一想靠山變累贅的風險和嚴重的後果。

當然,並不是說憑借別人的推薦和幫助就是一件完全危險的事情,但是在借助別人力量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充實自己的實力,不能永遠依靠別人。因為如果自己不肯付出努力,不是可塑之才,或者辦事不力,達不到“貴人”期望的水平,就會慢慢被拋棄。

因此在職業生涯中,如果能夠遇到一位賞識自己的人,或者能通過各種關係增加一點自己的影響力,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千萬不要過於依靠別人的力量。不管對方有怎樣的影響力,真正決定自己前途的還是自己。諸葛亮再神通廣大,還是沒能扶住阿鬥。